潘光哲谈晚清的世界知识及传播( 三 )

\r\n佐久间象山\r\n

\r\n康有为\r\n然而 , 身为史学工作者 , 不能离事而言理 。 拙著则以具体的个案 , 阐释近代中国的“世界知识” , 如何被创造生产 , 从而对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世界的洪流 , 提供另一个角度的认识和理解 。 因此 , 为描摹其间历程 , 我创制了一种譬喻之说 , 主张他们犹如进入了一座包罗万象的“知识仓库”(stock of knowledge) , 只要愿意信步直入 , 披卷展读 , 随意阅览 , 各色信息、思想与观念 , 斑斓眩目 , 应接不暇 , 迎面扑来:或是前所未晓的异域风土人情 , 或是从未得闻的他国体制伦常 , 或是向不得见的外邦奇技妙器 , 或是令人惊异不置 , 或是令人叹为观止 , 或是令人掩卷深思 , 或是令人摇头叹息 , 览卷所及 , 总可撼动挑拨观奇揽胜者的心怀意念 , 进而汲引足可激荡多样思考想象的“思想资源”(intellectual resources) 。 \r\n我的诠释 , 力求立足于逼近历史本身 , 而不是以现下吾辈可以任意撷取的空泛概念 , 骋思悬想 , 自做文章 。 毕竟 , 那等做法 , 其实与误置时空的概念游戏 , 距离并不遥远 。 研讨近代中国历史的那些错综复杂的现象的时候 , 当然会进行“概念化”的工作 。 即如本书以“知识仓库”作为开展统合诠释诸若魏源、徐继畬等人进行纂辑《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书籍的意义 , 也是笔者个人操作“概念化”的成果 。 笔者更进一步地述论 , “知识仓库”提供的“思想资源” , 对近代中国追求“世界知识”的历程 , 提供何等思想动力 。 可是 , 本文对这些历史现象的“概念化” , 是尝试尽可能地回归史料基础 , 从而藉以逼近历史原来样态进行操作的结果;而不是用现在已然知晓的各式各样的“理论”来“指导”个人对这些历史现象的解释 。 即如“导论”具体论证 , 康有为以彼得大帝为楷模的言说 , 其实袭取删改自徐景罗翻译的《俄史辑译》 , 固然既是“凿空”之论 , 也是在说明晚清知识人确实可以借着“知识仓库” , 从而追求“世界知识”的历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