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哲谈晚清的世界知识及传播( 五 )

\r\n又如 , 《时务报》译自上海《字林西报》的文稿 , 既声言道“中国宜亟开民智” , 并提出具体方案曰:“应广布浅近有用之学 , 如各国政治形势之类 , 于考试时以之策士;而由国家编辑各种初学读本 , 散布民间 。 ” 这等于是为当时甚嚣尘上的“开民智”运动 , 提供了一种可资参考的入手方案 。 \r\n以是 , 《时务报》的论说与译稿 , 在在引起读者的兴味 。 所以像是后来作为商务印书馆灵魂人物之一的高凤谦(梦旦) , 在《时务报》问世之际 , 还只是蛰伏于福州一隅 , 未及而立之年的青年士人 , 一旦读到了《时务报》之后 , 对它的丰富内容深有所感 , 同时也担心它可能招致言祸 。 所以他就致函汪康年等 , 殷殷劝说 , 《时务报》刊载的“《民权》一篇 , 及翻译美总统出身 , 欧洲党人倡民主各事 , 用意至为深远” , 可是恐怕不免让“守旧之徒更得所借口 , 以惑上听” 。 就此一例 , 正清楚反映了《时务报》自是满怀用心地制作/传播“世界知识” , 有心之士自可读出这些讯息的“弦外之音”(参照本书“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一章) 。 尤其是要知晓《时务报》与高凤谦这等读者群体之互动响应 , 笔者主要仰赖的史料是《汪康年师友书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