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正如本书“西方政体类型知识‘概念工程’在晚清中国的创发与建设(1845-1895)”一章所示 , 以在日本近代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加藤弘之的《邻艹》(1862年写成) , 假大清帝国之情势而呼吁日本自身推动改革 , 这部书的资料依据之一 , 就可能是徐继畬编撰的《瀛寰志略》(初刻于1848年) , 略可想见东亚知识人同润共享“知识仓库”的场景 。 而且 , 《瀛寰志略》《海国图志》等书在朝鲜同样深受重视 , 朝鲜“开化思想”先驱朴珪寿 , 即将前者视之为“外洋事不可不知也”的读本 。 1876年2月 , 《日鲜修好条规》签订后 , 朝鲜李朝政府派遣修信使金绮秀等一行访问日本 , 金绮秀此行撰着《日东记游》 , 记录参访心得 , 便提到《万国公法》乃是“诸国缔盟 , 如六国连衡之法” 。 正可想见 , 这些“共同知识文本”之影响 。 不知道外国之所在及其情势 , 焉能据《万国公法》规范的国际秩序 , 彼此往来 , 乃至据而争取国权\r\n(参考本书“‘世界史地’与‘国际法’知识和‘近代东亚地理想象’的生产、流通与嬗变:回顾与思考”)\r\n况乎 , 知识人如何各逞巧思 , 构拟国族处境与其未来 , 更有赖于一定知识基础和认识 。 此正为本书“中国近代‘转型时代’的‘地理想象’(1895-1925)”一章描摹晚清士人如何凭借既存的地理学知识 , 作为在无限宽广的想象空间里在融铸真假 , 逞其幻思的思想动力根源 。 也正是对世界讯息的掌握理解 , 愈发广泛 , 激发的思想反应 , 多重多样 。 正如是章述说五四时期知识菁英得悉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战)结束 , “欧战”告终之讯息遂成“喜报” , 原因所在 , 与他们怀想中国的现实处境(及其改变的可能性) , 和世界局势(与其变化) , 密切相连 , 世界格局的变易 , 必然影响中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