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我们怎样做用户调研?( 二 )

  • 看场景是指,当前产品所处行业的现状与行业特点,行业中的竞品是如何面对类似问题的;
  • 看阶段则是指,当前的这个产品,处于什么阶段,已经解决、还没有解决哪些问题。
  • 只有基于这三个维度对商业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才能真的把商业问题转化为可以调研的问题,而针对可以调研的问题,才能够借助定性的深度访谈与客户调研,座谈会等等,才能真的从消费者那里获取到真的一手信息。
    三、如何问出“正确”的问题?在明白了自己想要调研的问题之后,还有几步流水线一般的后续流程,比如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找提问对象等等。但作为最重要的头一步,则是如何问出“正确”的问题?
    在这里举一个著名的例子,1982年,可口可乐在美国的10个城市,进行了大约两千次的用户访谈,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可口可乐配方将添加新成分,使口味更柔和,您会喜欢吗?”结果不出意料,超过一半的消费者回答“会”。
    按理说,调研的区域很广泛(跨越 10 个城市)、样本也足够大(超过 2000 次访谈),这种调研的指导性应该很强。所以可口可乐就真的全线采用了新配方。结果新品没多久,那些传统可乐爱好者就开始强烈反对,甚至上街游行去抵制“采用新配方的新可乐”。最终,可口可乐不得不恢复配方。
    为什么可口可乐在这里做调研得出的结论,与事实完全不符呢?消费者为啥会在回答问题时撒谎呢?
    其实很简单,无外乎是以下 3 种情况:
    1. 为了维护自我形象,刻意给出假的答案
    2. 误解了你的提问,无意中给出了假的答案
    3. 被诱导性问题控制,不自觉给出了假的答案
    我们也分别举三个例子,来解释这 3 种情况:
    原因 1:为了维护自我形象,刻意给出假的答案大约在 19 年那会的瑞典,一名采访人员去街头采访路人对于“难民”的看法。
    采访人员分别问出“你如何看待难民危机?你认为我们的国家是否有必要接受难民?你认为我们身边是否有这么多空间容纳难民?”时,都得到了路人非常肯定的回复“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国家可以通过接受难民来照顾他们并且提供帮助!相比于其他国家,我们当然有很多空间去容纳难民!”。
    随后采访人员提问“那你认为瑞典人应该为了帮助难民把他们带到自己家里吗?”,路人给出的答案也是清一色的“当然了!”,紧接着采访人员问出“那如果是你,你愿意把难民带回自己家吗?”,虽然有一些路人犹豫了,但大部分的回答依然是“如果是我,我会把难民带回家”。
    这时采访人员直接找出了同事假扮的“难民朋友”,告诉眼前的路人“这是一位叫做 Ali 的难民朋友,他此时此刻正在找一个住处,他能去你家住吗?”,而此时路人就开始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开始推脱了“我家地方不大了/我的房子被租出去了/我必须得回去问问老伴和孩子的观点/我今天要带孩子去医院看病不太方便”。
    这就是“社会期望偏差”的一个实际例子,受访者为了满足社会期望(身份,地位,职业等等),隐瞒了真实想法。而避免社会期望偏差的方法,就是在设计问题时主动去除、或转移敏感信息。
    比如相对于“你如何看待难民危机”这个问题,则可以换成“你听说过难民危机吗?”,甚至更进一步“请列出你记忆中常见的难民问题发生的国家。”
    再比如相对于“你认为瑞典人应该把难民带回家”这个问题,则可以换成“有人认为难民问题需要当事国家自主解决,也有人认为难民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您认为瑞典人是否有必要介入到难民问题处理中?应该怎样处理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