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我们怎样做用户调研?( 三 )


再比如相对于“你认为瑞典人应该把难民带回家”这个问题,则可以换成“如果瑞典人有需要将难民带回家,你认为 ABCD 四种不同生活水平的瑞典人,哪几种人更应该进行实践。”
原因 2:误解了你的问题,无意给出了假的答案同样举一个例子(其实也是一个常见的笑话),一个年轻人看到一个老头和他脚边的一只狗,然后小心翼翼地问:“你的狗咬人么?”老头说“不咬人。”于是他弯腰拍了拍这条狗,结果被咬了一口。
年轻人抱怨说“你的狗不是不咬人吗!”,老人解释“这不是我自己的狗呀!”
避免问题被误解的方法比较简单,就是尽可能用具体的描述来替代模棱两可。
比如常见的“你会使用我们的产品吗?”,其中的“会使用”就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描述,打开看一下就关掉也算是会使用,每天沉浸在产品的使用中长达数个小时也算会使用,正确的问法是“你通常会在产品中完成哪些工作?”,更进一步的问法是“你认为这个产品能够帮助你解决哪些问题,你是如何使用的?”
当然,过于绝对的词也不应该被用在标题汇总,比如“总是”,“所有”,“任何”,“最好”等等。
比如“你总是通过淘宝购物吗?”这个问题,有的人会觉得“总是”就代表着没有任何例外,所以更好的提问方式是“你在淘宝购物的频率大概是怎样的”。
原因 3:被诱导性问题控制,不自觉给出了假的答案还是用常见的例子来开始,比如我们很容易问出“你喜欢吃饭还是吃面?”这样的问题,结果就是通过看答案,得出了某地区人们吃饭的习惯远大于吃面,但事实上可能很多人会喜欢吃粥,吃肠粉,吃火锅,吃烤鱼等其他的食物类型,由于使用了不恰当的提问,导致用户只能在两个提供的答案中随机选择一个。
诱导性问题其实就是用不恰当的方法限制了用户的回答,从而导致答案失真。
比如律师这个职业,由于职业特性要求他为委托人进行辩护,从而获得一些更加利于自己的答案。比如在离婚法庭上律师会问对方“你现在还会打孩子吗?”不论当事人回答“是”还是“不会”,都等同于他默认会打孩子。
而在我们工作所处的环境中,其实类似的问题也很常见,比如工作中那些“想去获得更多用户与支持,从而提升影响力的人”,他们可能会通过提出一些“诱导性问题”来制造办公室政治。
比如他们想引导团队氛围去攻击某位同事,但是又不好明面上直接 diss 对方,因此就会打着“问一下大家的意见”的由头,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 XXX 同事怎么看?”,结果就得出了一个压倒性的结论“XXX 这位同事在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但如果换一种问法呢“你觉得和 XXX 同事合作的过程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就会让诱导性降低很多,因为问题只是请受访者表达合作感受,而不是对某个人进行评判。
还有一种常见的诱导性提问,就是过分夸大问题的某一个层面。
比如注明的雷朋太阳镜曾经向消费者提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副太阳眼镜可以保护你的眼睛远离紫外线(据说会导致失明),你愿意为他付多少钱?”
这种问题过分的夸大了紫外线伤害的严重性,如果能够真的防止失明,那这个眼镜当然会很贵了!但实际上,正确的提问方法应该是“如果有一幅太阳眼镜可以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你愿意为此支付多少钱?”
总而言之,只要想避免诱导性提问,要么给出完备的选项,如果不能穷尽就在答案中增加一个“其他”,此外不能在提问中预设立场,也不能过分夸大问题的某个方面。
四、如何提出正确的假设?当有了正确的问题之后,就需要通过正确的假设,来明确提问的方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