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李鸿章与近代上海城市经济的崛起( 十 )


到1894年之前,按已使用机器生产为标志的上海民族资本船舶与机器修造业共创办了14个厂 。此外,1878年还开设了一家小型机器木材厂——高记木厂 。1881年,黄佐卿投资10万两创办公和永缫丝厂,到1887年后生产规模扩大,丝车增至900部 。到1894年,上海已有丝厂5家 。1882年,徐鸿复、徐润设立了同文书局,购置石印机20台,雇佣职工500人,翻印了很多重要书籍 。据大概统计,甲午战争前上海早期创办的民族资本近代工业中,留下资料记载、能略知其开设情况的有33家工厂 。
这些上海民族工业当时在全国已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如棉纺织业,1894年全国共有4家厂,上海占了3家,共有纱锭1万余枚,占全国总数的3/4以上;布机1100台,也超过了全国的一半 。船舶与机器修造业,在当时的中国,主要也只有上海的这批工厂 。它们虽然规模比较小,但业务范围较为广泛,除了为适应沿海和内河航运业发展需要承担一部分船舶修理业务和制造内河小火轮的业务以外,还为新兴的民族资本小型工业企业制造少量结构简单的工作机器和蒸汽动力设备,并承接上海近代工业中一部分的机器修理业务 。这些企业取得了或多或少的发展,并逐渐与上海融为一体,特别是在李鸿章的倡率下,将上海的水陆交通、电讯事业推进到一个新时期后,上海的城市经济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就已经跨入了大工业时代 。至清室覆亡止,全上海共有大规模工厂九十余家 。这个数字还是相对可观的,对上海在近代化进程中崛起于全国前列多有助益 。不可否认的是,李鸿章在上海的所作所为确实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上海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