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李鸿章与近代上海城市经济的崛起( 九 )


从开办军事工业转向创办“寓强于富”的民用工业,说明李鸿章已认识到军事应以经济为基础,进而言之,国家富强也应以经济发达为物质前提 。李鸿章在上海以及其他各地创办的这批民用工业,多数采取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形成我国早期的官僚资本 。尽管这批企业没能使中国早日在经济和军事上真正富强起来,但在“以土产敌洋货,力保中国商民之利权”方面,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由于引进了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技术,客观上刺激和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
从这些民用企业中,李鸿章获得的最大的政治利益之一,就是以给官吏亲戚在企业当差办事的方法,来换取官吏对其各种计划的支持,比如政府贷款能被顺利批准等各种好处 。不幸的是,由这些官吏推荐来的人绝大部分都才具平庸,降低了企业的办事效率和经营活力 。1879年担任轮船招商局总办的郑观应说,官吏推荐来任职的那些人毫无经验,他们想既当官而又不办事,只是坐支干薪 。李鸿章对这些弊端没有视而不见,但是,这是中国官本位体制下揽权固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同时他可能认为这些小蠹虫不足为患,因此,他并不试图过多地改变这种状况,而是希望能在可控的范围内加以利用 。
然而,有些事情是李鸿章没能考虑到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梁启超如此评论李鸿章的做法,“每举一商务,辄为之奏请焉,为之派大臣督办焉 。即使所用得人,而代大匠者,固未有不伤其手矣 。况乃奸吏舞文,视为利薮,凭挟狐威,把持局务,其已入股者安得不寒心,其未来者安得不裹手足耶?故中国商务之不兴,虽谓李鸿章官督商办主义为之厉阶可也 。”显然多有切中肯綮之处 。
另一方面,从李鸿章等人对西洋事物具有的知识来看,也显得一知半解,肤浅零碎 。洋务派的这种先天不足,在强大的顽固保守势力存在和外国势力无孔不入的情况下,对中国洋务事业的兴办和轮船航运业的兴起,自然带来相当的局限性 。正因为此,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接近尾声时,中国只有一家被李鸿章自诩为“开办洋务四十年最得手文字”的轮船招商局,其吨位却不及日本船舶的1/6 。到1894年,日本已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而中国的工业却还在爬行 。
不过,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李鸿章搞的那些企业,多数是为了抵制洋货,分洋人之利的 。假如能够做到不以后知之明来苛责先行者的时代局限,李鸿章的做法大多都是值得肯定的 。李鸿章创办的民用企业主要有三大端,即轮船招商局、电报局、机器织布局,基本都在上海,其初期成功多半是李鸿章赞助的结果 。其他不在上海的矿务等企业,也有李鸿章调自上海的唐廷枢、李金镛、吴炽昌等人员主持或参与管理,此外,还有来自上海的巨额投资,其中仅1883年上海投资外地矿务之银就达三百万两 。作为近代化起始过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李鸿章表现出了重要性和独特作用 。
在奏办江南制造总局时,李鸿章说过这样的话:“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照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 在李鸿章等洋务派人士创办上海炸炮三局、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一系列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之后,民间仿效者日益增加,据有关统计,上海民族资本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出现的第一批近代工厂共有7家 。如创办最早的发昌机器厂,便于1869年购置车床等新式机器,扩大了生产规模,成为上海第一家使用近代机器生产的民族资本工厂 。进入70年代以后不久,发昌又添置了动力设备,不仅成为上海、也是全国最早使用动力设备的民族资本近代工厂,生产业务也开始转向机械制造,至70年代末,已制造了多艘长25-35尺的小型火轮,工厂生产已具相当规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