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李鸿章与近代上海城市经济的崛起( 七 )


不管怎样,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诞生打破了洋货独霸中国市场的局面,结束了洋纱洋布独霸中国市场的历史,实现了“稍分洋商之利”的宿愿,发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工业之先声,进而引发了一批民用企业的创立,为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工业体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事出初创,各种问题和矛盾难以避免 。企业体制僵化、管理落后,官吏中饱私囊,且停留在对西方科技的浅层次引进上,在不少地方还需仰仗洋人,未能发挥应有的更大的作用 。不过,上海机器织布局“所分者外洋之利,而非小民之利 。且厂局既开,需用男女工作数百人,于近地小民生计不无少裨” 。除了抵御外资侵略的民族性之外,织布局对上海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尽管其全面投产不足一年就毁于一场大火,然而,它是近代上海(中国)在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经济领域中,迅速缩短与国际先进工业技术之间差距的开端;在促进旧统治阶级的分化,推动上海(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在上海工业史、上海城市经济史以至中国近代经济史上仍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 。
铁路修筑与陆上运输之通达
早在1863年7月,以英商怡和洋行为首的上海27家外国洋行,就通过上海海关道,联名向江苏巡抚李鸿章建议,希望同意成立“苏沪铁路公司”,兴造上海苏州间的铁路 。李鸿章明确告知领事团,只有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铁路,才会对中国人有利;并且中国人坚决反对在内地雇佣许多外国人;而一旦因筑路而剥夺中国人民的土地的时候,将会引起极大的反对 。
英国商人为了扩大经济利益,无视中国主权擅自修筑铁路 。1865年,英商组织了淞沪铁路公司,向地方官请求修筑上海至吴淞约30里的铁路,被上海道应宝时拒绝 。英商并没甘休,1872年沈秉成新任上海道,英商借机提出修筑吴淞道路的请求,故意不说清楚是铁路,意图蒙混过关 。沈氏以为是一般修路当即允准,但明确表示征地事宜由英人自行协商解决,这导致英国人的修筑铁路工作陷于停顿 。到1875年,英商才招足股金,1876年1月吴淞铁路正式动工铺轨,2月就由“引导”号机车进行试车 。这是中国大地上第一次的火车行驶,轰动了上海城乡,引起时任上海道冯焌光的关注,并立即照会英国领事麦华陀要求停止 。麦华陀见冯焌光态度强硬,只得暂停一月,上报北京英国公使等候指示 。
英国派精通中文的梅辉立赴沪谈判,经过天津时拜见李鸿章,李认为应由中国买回自办 。梅虽表面应承,但在与冯焌光谈判时,却坚持中国买回后应交给怡和洋行承办,双方僵持不下 。梅氏愤而北返,淞沪铁路公司却加紧筑路,6月30日全线通车,7月3日正式营业 。7月14日火车轧死一名中国人,英方态度被迫趋于缓和,火车停驶 。清廷谕令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南洋大臣沈葆桢“妥商归宿之法” 。美国驻华公使西华向李鸿章建议,吴淞铁路“准令洋商承办,照各国通例,由中国抽纳捐税十年,再照原价收回” 。李鸿章表示拒绝 。他认为,英商背着中国政府擅自修筑铁路,“实为有心欺藐”,为维持中国主权,必须收回此路 。
当时李鸿章正在烟台与英国公使威妥玛交涉滇案,便顺带商谈吴淞铁路事件 。威妥玛的态度开始十分强硬 。李鸿章正告威妥玛,中国的原则有二:一是“务在保我国自主之权,期于中国有益”;二是“洋商亦不致受损” 。这样,威妥玛才答应下来 。9月14日,李鸿章派道员朱其诏、盛宣怀等前往上海,与英方代表梅辉立谈判 。最后议定:(一)中国用285000两规平银买回铁路,“定于一年限内分三起付清”;(二)铁路收回后,“行止悉由中国自主,永与洋商无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