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张宏杰:致命影响——光绪的性格( 二 )


对于光绪的态度 , 包括师傅翁同龢在内的一大批朝臣 , 特别是绝大多数年轻的中下级官员 , 都坚决支持 , 一致欢呼 。在他们当中 , 曾国藩的孙子、翰林院编修曾广钧的言论最有代表性 。他建议 , 大清此战不但要击败日本 , 还要抓住机会干脆把日本从地图上抹去 , 把它变成中国的一个省 。只有这样 , 才能永绝后患!
皇宫教育的失败
然而 ,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乐观 , 比如北洋海陆军最高统帅李鸿章和他的部下们 。
其实早在20年前 , 李鸿章就已明确意识到 ,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必将成为中国最危险的敌人 。1874年 , 就是光绪入宫前一年底 , 李曾在一份奏折中提到:“泰西虽强 , 尚在七万里以外 , 日本则近在户闼 , 伺我虚实 , 诚为中国永远大患 。”他所组建的北洋海军 , 十分明确地把日本作为假想敌:“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 , 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 。”
对国际事务颇有了解的李鸿章十分清楚这个小国20年来的发展变化 。特别是在成功的政治改革之后 , 日本国的国家效率、战争动员能力等综合国力已远远超过中国 。基于这种判断 , 李鸿章提出了“避战求和”的建议 , 建议光绪主动从朝鲜撤军 。如果避过此战 , 中国就可以获得一个战略机遇期 。在实力充足之后 , 再与日本交锋不迟 。
后来的事实证明 , 李鸿章这一建议是有道理的 。如果这样 , 日本挑战中国的时间表就会被延后 。然而 , 对李鸿章这一建议 , 光绪认为简直荒唐可笑 。主动撤军 , 有失大清的体面 , 必不可行 。他指示李鸿章抓紧时间 , 整军备战 。在光绪的严厉催逼下 , 大清终于上了日本的圈套 , 走上与日本决一死战的不归路 。
战争是一个放大器 , 它可以全面而清晰地展示一个人的素质 。
在亲政后的第一个重大决定中 , 光绪暴露了他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 。虽然从10岁起 , 太后就让他学习阅读奏折 , 但亲政5年后 , 他对国际事务 , 特别是对近在咫尺的这个邻居 , 仍然是惊人地无知 。问题就出在他接受的被认为是非常成功的帝王式教育上--
1919年 , 当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走进这座宫殿的时候 , 他第一个感觉是时光倒流:“庄严肃穆的神武门 , 将我引进了一个空间与时间上与外界迥然不同的世界 。通过这道城门 , 使我……从20世纪的中国倒退回了其历史可追溯到罗马帝国之前的古老中国 。”在高大的门洞之外 , 是生机勃勃的喧闹的城市 , 而在门洞之内 , 却是沉寂、荒凉的像时间被锁住的另一个世界:“位于紫禁城深处的这些宫殿 , 与中国的共和世界在空间上相距不啻万里之遥 , 断非数百步之隔 , 在时间上相距无异千年之久 , 决非共处同一时代 。”
虽然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 , 紫禁城却还充斥着康熙乾隆年间的空气 。虽然在光绪出生前四年已有中国政府考察团游历欧洲 , 虽然在他七岁时中国已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 , 光绪皇帝接受的教育却完全是传统的 。他的师傅是状元出身的老儒翁同龢 , 教科书也与历代皇帝毫无二致 , 不过是《帝鉴图说》《十三经》《圣祖圣训》之类的“帝王之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