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革命|金雁:谁断送了沙俄的改革?( 三 )


在俄国历史上,恐怕很少有人像斯托雷平那样被忽神忽鬼地反复大褒大贬的人物了 。在苏东剧变以后的历史翻案风中,很多沙俄时期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评价,而斯托雷平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位 。他的形象发生了根本改变,从镇压革命的“刽子手”一下子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改革明星 。仅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转轨时期,以斯托雷平为题目的专著就达上百种之多,大都从正面肯定斯托雷平的功绩 。斯托雷平不仅被平反说成是俄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国务活动家,而且被称为“农民的保护人” 。很多人认为,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拖进战争的泥潭,从本质上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斯托雷平的道路本来是能够走通的 。若是那样,俄国的历史将会完全改写 。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苏联70多年发展道路的否定后,从革命前历史上寻找资源便成为一种客观需要 。因此,那些曾经被否定的沙俄时期市场经济改革家自然备受瞩目 。而且,叶利钦的转轨战略与20世纪初的发展模式有一定的相似度,诸如苏维埃向议会政治转变的立宪问题、农业土地私有化问题、吸引外资和税收货币改革等等,无一不是当年实践过的问题,以至于有人把叶利钦搞的经济转轨称之为“新的斯托雷平改革” 。有好事者曾经把现在俄罗斯杜马与斯托雷平时期的第三届杜马讨论土地问题的议案拿出来比较,惊呼二者不但惊人相似,而且就问题的针对性而言,当代的水平还不如20世纪初 。于是人们感叹道,俄国历史为什么就走不出“魔咒的怪圈”?一百年来,从原点出发,又回到了原点 。在这种状态下,苏联时期被全盘否定的斯托雷平,重新得到肯定并不出人意料 。应该说,“镇压者刽子手”斯托雷平和“改革家”斯托雷平就像是一个钱币的两面,同时存在于真实的斯托雷平身上 。只不过不同时期都片面地强调了其中的一面罢了 。
叶利钦时代大捧斯托雷平是可以理解的 。作为叶利钦改革政策制定者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把斯托雷平看作俄国经济改革的“先行者” 。他们认为,二者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一个是要打破计划经济的大锅饭,走向现代市场经济;一个是要摆脱古老共同体的“村社大锅饭”,走向近代资本主义 。但仅仅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肯定斯托雷平并不会导致否定维特,因为他们在这方面没有冲突 。至于政治方面,叶利钦时代的俄国人多以为俄国已经实现了民主化,肯定斯托雷平是肯定他的私有化经济改革(这一改革在苏联时期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而非肯定他的政治专制 。
不过,即便在政治方面,那时的人们不会想到民主化10多年后还会出现普京式的“新的斯托雷平专权” 。相对于斯大林体制而言,刚刚走出苏联铁幕的人们觉得斯托雷平时代是温和的,但维特比他更温和更主张宪政也是众所周知 。这就是那时褒扬斯托雷平的人通常并不会贬斥维特的原因 。不过在经济改革方面,斯托雷平比维特更突出,而且斯托雷平大力推行的土地私有化也更类似于叶利钦时代的国企私有化,所以他的风头盖过了维特 。
到了普京时代,对斯托雷平的褒扬更加升温 。这时斯托雷平的受捧主要不是因为他搞私有化,而是因为他的“铁血政策”了 。普京与斯托雷平都主张强人政治,铁腕治国 。因此,在当今俄罗斯,普京有“新的斯托雷平”的名声,而普京对斯托雷平也多有推崇 。
索翁心目中的“斯拉夫英雄”和“西化罪人”
索尔仁尼琴在晚年写的《倾塌的俄罗斯》一书中认为,俄国历史上有“三个乱世”:一个是17世纪的“混乱年代”,一个是十月革命后的内战时期,另一个就是苏联剧变后的叶利钦时期 。这“三个乱世”之间的联系就是它们都是“西化”的结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