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金纲:读史不要拒绝“神话”( 三 )


我做思想史、儒学史研究,对传统义理、圣贤气象,有“温情理解” 。如何在历史故实中考见道义,是我愿意琢磨的问题 。《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孔子语录:“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空谈思想,不如春秋褒贬 。考见圣贤气象、道义担当,诉诸历史叙事,也许比诉诸思想探讨,更深刻详尽、更彰明昭著 。
历史故实,是内在地蕴含了讲述者的价值判断的
说史,如果离开价值判断,以所谓“价值中立”为借口,不做褒贬,事实上是做不到的 。每一个历史故实,都内在地含有一个价值判断;而肯认与否,则是读史或治史的价值判断 。
延伸我这个意思,还可以说说我的另外一个观点:道德律令,作为价值观,具有千年不变的性质 。同一种道德、价值观,无“进步”“落后”之分 。譬如,古人的“廉介”,今人有此价值观,不会比古人更“进步”,也谈不上什么“更高境界” 。“廉介”,就是一种相信个人操守可以自由选择的行为 。
这里可以说一个故实 。
后汉时,有一个朝廷小官,名叫赵惟则 。乾祐年间,他在京师汴梁租一套房子,居住一年左右,来了个老头叩门 。说是曾经做过这间宅子的传达室主任,说当初后晋末年,契丹进犯,占领京城时,这家宅子的原主人,深夜掘地,藏金银好几瓮 。但兵火之后,故主去世 。到现在,没有人知道这些财货藏在哪里 。老头的意思是,他可以告诉赵惟则,金货在哪里,取出来以后,可以赏赐给他一点 。赵惟则一向以廉介自励,闻听此言,不禁愕然 。他很想责备老头,但又觉得那样未免做作 。廉介,不是可以用来批评他人的外在尺度,而是自我修炼的内在道德 。于是,赵惟则说:“甚善,甚善 。宝物岂可容易而得,你不要多言,等我找一个吉祥日子,召你来取 。”老头走后,赵惟则对家人说:“我平生不以货财自污,今日一旦做这个事,亵渎一世清名,耻辱就太大了!这个宅子不可以再居住了!”
第二天,全家搬走 。
至于他走后,财货如何,这不是他要关心的问题 。那只有任他人去处置,我赵惟则做好自己就是 。
无道之财,君子不会动心 。这正是孔子儒学所讲述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圣贤本义 。有谁会对无主之财不动心吗?赵惟则就不动心 。这是“廉介”的一个起点,也是“廉介”的一个终点 。就价值而言,“廉介”有独立方向 。承认或不承认这类“廉介”是一种值得推许的价值,就进入了个人选择 。
我当然知道这个故实在道义沦丧之际会被犬儒主义者怎样讲述 。但这不是我愿意关心的向度 。我想说的是:道德,譬如“廉介”,没有“进步”“落后”的分别 。赵惟则的故实,如果发生在今天,在大不列颠,在以色列,在中国台湾,那境界,也是一种“廉介”,并不比千年前“进步”,当然,也不比千年前“落后” 。它就孤独地存在着,向愿意理解它的人昭示着什么是“廉介” 。
赵惟则的案例,“见之于行事”,而非“载之于空言”,所以,它是一个故实,一个涵容了意义的故实 。这样的故实,本书中比比皆是 。
我相信讲述它,是一种价值判断 。有价值判断,尔后,有思想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