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克里米亚的历史宿命( 二 )


克里米亚汗国当时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就是捕捉斯拉夫人与罗马尼亚人为奴隶,并贩卖给南部的土耳其人,鞑靼人将这一奴隶贸易称为“草原民族的收成” 。这种情形持续了很长时间 。
克里米亚战争决定沙俄命运
奥斯曼帝国式微后,沙皇俄国的影响在克里米亚急剧上升,并利用汗国内部的不稳定竭力插手 。
1774年,俄罗斯迫使奥斯曼帝国承认克里米亚独立,从1777年起,克里米亚汗国成为俄罗斯的附庸 。1783年,叶卡捷琳娜大帝干脆直接兼并了克里米亚半岛 。她回顾自己的成就时曾说:“我两手空空来到俄国,现在终于给俄国带来了我的‘嫁妆’——克里米亚和波兰 。”从此,克里米亚半岛就成了崛起中的沙俄帝国与占据了半岛南部、庞大而孱弱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角逐舞台 。
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沙皇陆续发动了多次俄土战争,抢到了西起巴尔干、东至高加索,包括多瑙河出海口在内的大片领土 。沙俄频频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战,主要目的是借黑海打通进入地中海的通道 。
沙俄在近东的鲸吞蚕食,引来西方列强尤其是英法的强烈不满 。它们担心沙俄彻底控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由此将势力深入地中海,并威胁英国通往印度的航路以及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 。于是,英法暗中支持土耳其对抗沙俄,克里米亚战争因此于1853年爆发 。
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沙皇俄国宣战,双方在克里米亚进行了惨烈战争,以长达一年的塞瓦斯托波尔围攻战最为著名 。沙皇俄国最终大败,其海军的光辉时代也因此宣告落幕 。正因为战事不利,当时的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在1855年郁闷而死,而新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则不得不接受登基不满半年就遭遇一场大败的结果 。
1856年3月30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沙俄、撒丁王国、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签署了《巴黎条约》,正式结束克里米亚战争 。俄罗斯被迫把多瑙河口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主要对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后者对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塞尔维亚的宗主权获得了列强的共同保证 。作为对战败者的一项惩罚,黑海被规定中立化,俄国则被禁止在黑海沿岸建立或保有兵工厂,也不得部署黑海舰队 。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上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它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俄罗斯的历史:一方面从军事上和政治上改变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限制了之后数十年沙俄势力向南部的拓展,迫使俄国不得不实行战略退缩;另一方面,由于战败在沙俄内部激起的农奴制变革与军事、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俄罗斯的未来走向 。
“雅尔塔体系”影响世界格局
1917年十月革命的爆发,同样给克里米亚半岛带来了巨大影响,当地的鞑靼人公开提出了“克里米亚人的克里米亚”的口号 。布尔什维克最初在此地影响并不大,但在1918年至1921年的内战中,克里米亚再次成为红军和白军争夺的一个焦点地区 。1920年10月,布尔什维克最终取得了克里米亚半岛的控制权,直至1941年被德国法西斯占领 。
苏联时期,克里米亚获得了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的地位,属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主权管辖范围 。克里米亚实际上在教育、卫生等领域拥有自主权,塞瓦斯托波尔等军事要塞因为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由莫斯科直接管辖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克里米亚半岛除塞瓦斯托波尔坚持到1942年7月才失陷外,其余领土从1941年至1944年一直被德国、罗马尼亚和意大利占领 。在此期间,部分鞑靼人或主动或被动与法西斯占领当局合作 。1944年,苏军重新解放塞瓦斯托波尔后,斯大林以此为由,把全部鞑靼人强行流放到中亚,约46%的被流放者死于饥饿或疾病 。1945年,克里米亚改自治共和国为州,行政上仍归属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