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绅士家族的经济成长:以湘乡曾氏为例( 七 )


湘乡曾氏一族,在同治三年至同治十一年间达到鼎盛 。以平太平天国功,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双双封爵开府 。湘乡曾氏的经济实力在曾国荃时代达于极盛:资财百万,田地近万亩,大宅九座 。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国荃“号有田百顷” 。百顷为一万亩 。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说:“湘乡两曾之富,文正逊于忠襄,世所知也 。然忠襄资财亦不及百万,不若近今疆吏之筮仕数年可致千万也 。(徐)花农(琪)兄之次女杏文适忠襄之嫡长孙慕陶侍郎,尝言:‘忠襄身后,仅有田六千亩,长沙屋二所,湘乡屋一所’ 。”
除了曾国荃的宅第之外,曾氏家族在湘乡还陆续修起了多处宅第,比如万宜堂、有恒堂、修善堂等,后来与老屋白玉堂、黄金堂一起,总称曾氏“十堂” 。曾家经济实力增长由此一目了然 。
曾家男子,几乎个个获得功名:曾国藩的大弟曾国潢虽然一生在家乡做绅士,仍然因办理团练等积功获得“盐运使衔候选郎中”身份 。曾国藩的三弟曾国华也是捐监生出身,咸丰五年从军,积功历保尽先选用同知、赏戴蓝翎 。咸丰八年战死于三河之役,朝廷追赠道员,赏骑都尉世职 。幼弟曾国葆也是秀才出身,同治元年殁于军中,由花翎知府追赠内阁学士 。
从曾氏家族这个个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通庶民家族上升到上层绅士阶层是何等艰难,也可以看到在时代变局之中,一个绅士家族由百亩田地的家底扩展到资财万两、田地万亩可以多么迅速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上层绅士的经济来源渠道之多样,决定上层绅士家族经济实力因素之复杂多变 。一般来说,因为低薪制的制度设计,清代官员的实际收入数额及管道与法定大相径庭 。清代官员入仕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是十分有限的,但边际效益却非常巨大:既可以带来巨额灰色收入,也可以成为家族成员左右乡里介入地方事务的靠山,同时还可以创造机会,提携其他家族成员马铃薯式地获得功名或者步入仕途,从而壮大整个家族的实力 。绅士家族的经济实力壮大之途,除了官员的俸禄收入、灰色收入外,还有一个主要来源就是其他家族成员“发挥绅士功能获得收入”,以及以乡绅身份兴办实业所获收入 。从曾家这一实例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人入仕的边际效益的开掘受诸多条件的制约:个人操守、官运、个人及亲属的办事能力等,因此官员入仕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收益具有极大的弹性空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