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绅士家族的经济成长:以湘乡曾氏为例( 六 )


咸丰年间,湘乡曾氏经济状况开始出现第二次跃升:由普通官员家庭跃升为地方巨富 。这次跃升的主动力不是曾国藩自己,也不再是大弟曾国潢,而是另一个弟弟曾国荃 。
曾国藩在经济上一清如水,曾国荃却在带兵之初就不掩饰自己的贪心 。他自己在家信中对自己第一次领兵出征江西这样自我总结:“弟此次之出,冒昧从事戎行,较寻常人论之,则所作之事亦当有可对父叔兄弟之处,而较真廉洁、能干之人论之,则抱愧实多 。”
咸丰八年八月十五日,曾国荃以长围久困的铁桶战法,攻克了吉安府 。这是曾国荃首次攻下大城 。战后不久,曾国荃就差人次送工资津贴什物回家,数量多得连曾国潢都有些惊讶 。初出茅庐的曾国荃尚有些忸怩作态,生怕曾国潢责备他,在九月初六日给曾国潢写信解释说:“惟数年应有之薪水杂款微有羡余,不得不携归,为家中应用之费,实愧对老亲与老兄平日之直节清名耳 。祈兄宽看一层,勿哂责阿弟,是为至感!”
继吉安之后,曾国荃又攻陷景德镇、安庆、天京等数座名城 。正如曾纪芬所说:“每克一名城,奏一凯战,必请假回家一次,颇以求田问舍自晦 。”
因此曾国荃顺理成章地取代曾国藩和曾国潢,成了改变曾氏家族经济面貌的主要支柱 。曾家经济的第二次跃升长最直观地体现在曾国荃所营建的宅第上 。
咸丰九年冬,曾国荃回乡料理父母改葬事宜,同时开建 “大夫弟” 。这座新居一建八年,两次扩建,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它长六百多米,宽二百三十余米,总面积达十三万平方米,分为“奖善堂”、“敦德堂”和“曾氏家庙”三大部分 。“奖善堂”和“敦德堂”各有房屋一百零八间,“家庙”有房间四十八间 。它们一字排开,迤逦近一公里长 。宅外更建有三里长的走廊,“晴不曝日,雨不湿鞋” 。曾纪芬在《自编年谱》中回忆道,“前有辕门,后仿公署之制,为门数重 。乡人颇有浮议” 。
湘乡曾氏的鼎盛状态及结论
除了面子上的荣光,曾氏家族“里子”的扩充更为惊人 。这主要体现在曾家公祠祀业的迅速扩大上 。
虽然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一支对家族公益事业极为热心,但起初毕竟财力有限,咸丰八年再出之前,“星冈公”(即曾玉屏)一支对祖祠“元吉公祠”所做的贡献不多 。
咸丰八年之后,以“曾星冈公后裔”名义的捐地突然增多 。咸丰八年十二月初九,“曾星冈公后裔”同时买入三处田业,共田五十二亩,房屋山林多处,捐给曾元吉祠中管理,共花白银一千零九十两 。此后从咸丰九年八月到同治四年四月初一日,“曾星冈公后裔”又五次买入山林田宇,捐给曾元吉祠,合计花费白银四千余两 。有数笔收购,是先定下银两整数,再按银两多少购地,反映出曾氏一族经济实力的迅速扩大 。曾国藩一家也没有忘记曾玉屏建立的衡阳庙山祠 。同治四年,曾国荃以“曾星冈公后裔”名义为此祠购买了十三处地产,除一份没记载价钱外,其余十二处共花去二千三百九十四千文,合一千五百九十六两白银 。由此我们更可以感受到曾国荃一人给曾家的经济实力带来多么惊人的变化 。到了此时,湘乡曾氏才真正成为湘乡豪门 。
曾国藩恪守节操,为曾家树立门风 。曾国荃放手捞钱,给曾家赚足实力 。曾国藩晚年曾对赵烈文说过这样的私房话:“(曾家)亲族贫困者甚多,虽始终未一钱寄妻子,但多年为官,心中不免缺憾 。九舍弟手笔宽博,将我分内应做之事一概做完,渠得贪名,而偿我素愿,皆意想所不到 。”后来曾国藩还这样对儿子们说:“吾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 。”这是曾国藩坐地分赃,享有田宅之安的最好的自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