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廖太燕:晚年沈曾植与民国政治( 二 )
张勋入民国后仍然留着辫子,也毫不掩饰恢复清朝政统的心愿 。他那支驻守在徐州、兖州一带,有数万之众的军队自然成为遗老们匡复清室的军事依靠 。但是遗老们对张勋有所顾虑,随后的“南京事件”给了他们一个进一步拉拢张的绝佳机会 。在“二次革命”中,张勋攻取南京,默许士兵在城内烧杀抢掠,遭到社会各阶层的批评与谴责,其中也包括来自袁世凯的压力 。又因伤及日本人,张勋不得不到领事馆道歉方才了事 。在中外舆论的夹击之下,张勋进退维谷 。于是遗老们采取行动了,1913年9月15日晚,郑孝胥、沈曾植、潘若海等在姚文栋住宅聚会,就“南京事件”交换意见,决定让潘若海前去试探张的真意 。
沈曾植为复辟奔走筹画,不遗余力,是沪上遗老与其他复辟力量联络的枢纽人物 。他利用自己的感召力团结了一批人,如1913年,流亡在外十多年的康有为回国,在沈氏建议下定居上海,迅速成为复辟的中坚力量 。另一位复辟主将升允则受过他的资助,据《郑孝胥日记》记录:“闻升吉甫贫困,在东京卖烧鸭,短衣犊裈,自比相如,致书告急于友崇厚 。余与沈、姚拟各以百元助之,托宗方代寄 。”当时沈家有近二十口人,为补贴家用,沈曾植还不时出售所藏字画,背负着不小的经济压力 。1914年8月6日,沈曾植倡议组织复辟进步党,拥护升允为党魁,以图纠合同志 。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遗老们认为复辟的最大障碍已经除去,欣喜异常 。同日,沈曾植即有《与某书》密告同志:“英报馆(论西报)传路透,《字林》电,土(代袁世凯,土为袁字之头)以肾炎今日十一钟伏冥诛 。此信如实,北且不乱,文仲宜探实再行 。”消息得到证实后,他们马上实施既定计划,为复辟制造声势,《郑孝胥日记》记录:“(6月7日)姚赋秋来函,言瞿、陈、李、沈、梁等公电至北京请复辟,并分电公使团,亦列余名 。”
袁世凯卒后,张勋俨然以诸镇盟主自居,1916年6月和9月,他先后邀请各省代表齐集徐州,召开会议,以商议时局为名,暗中筹备复辟,冯国璋和段祺瑞也派了私人代表参加 。见复辟得到徐世昌、冯国璋等人的支持,沈曾植亢奋起来,他给徐世昌发去密函,敦促其尽快行动 。
诸多利好信息似乎意示复辟的梦想即将成为现实 。1917年1月23日,沈曾植邀请王乃征、林开謩、沈瑜庆、李瑞清、陈曾寿等到海日楼观赏刚得到的元代朱君璧《灵武劝进图》摹本 。该图描绘了唐天宝十五年唐肃宗在灵武被拥戴为皇帝之事 。后来,唐肃宗组织军力平定“安史之乱”,恢复李唐正统 。“灵武劝进”也被视作皇朝中兴的标志 。因此,沈曾植召集同人赏玩、题赋是极具象征意义的 。瞿鸿禨、沈曾植、沈瑜庆等都留下了色调明快的题咏,沈氏《丁已元旦试笔题元朱玉摹唐人灵武劝进图》开篇即言“天回地转中兴图,披卷如闻万岁呼 。国有君矣民傒苏,是曰日月重光乎 。”
1月29,沈曾植心情大好地致函罗振玉,“公司有期(指复辟有望),喜而不寐,夙愿得偿,固不以屏诸门外为憾也……太平当在甲子,激浊扬清,不患无其机会也 。”2月4日,遗老们又兴奋地聚集到海日楼为溥仪祝寿 。
但是民国时代的风云变幻,北洋大佬们顾及自身利益以及社会舆论,对复辟采取骑墙态度,又让沈曾植焦灼不宁 。陈曾矩《丁巳复辟记·附记》说到:“诸人有所密议,恒集沈乙厂师寓中 。乙师高年多感,每事机不顺,无所借手,辄涕泗横颐,满座凄惶,不能仰视 。”从王国维给罗振玉的信札也可知悉沈氏忐忑不安的心态 。1917年2月6日,王国维告诉罗振玉:“髦老(沈曾植)因久不得北信,虑事中变,分途致书东海,劝以速决,而时局又稍变,本计在趁议会再攻匹磾(段祺瑞)之际,徐出而代之,然现议会自知不为天下所右,已降心以迎匹磾,匹磾得此,遂宴然无退志,故第一著已不甚易 。此种事皆在梁某入都之后,而北方内幕更施何策,此间均不能知,故髦意气颇沮 。”十多天后,又说到:“乙(沈曾植)于时局大有绝望之念,谓梁已预备为第二任总统,此语良然 。又大骂徐东海,谓非徒梁之干儿,乃其亲儿也 。”
推荐阅读
- 邹习祥|冷枪英雄邹习祥:靠206发子弹击毙203人,晚年坚决不吃一口罐头
- 长津湖|长津湖:九兵团15万人却只领到5万棉衣,宋时轮秘书晚年揭示真相
- 溥仪|末代皇帝:因冲动间接害死生母,被5位养母照顾,晚年只怀念奶妈
- 李隆基|他是武则天的亲孙子,成为唐朝的皇帝,在晚年时竟被儿媳妇羞辱
- 郭子仪|郭子仪为唐朝立下显赫战功,因此付出巨大惨痛代价,晚年为何老泪横流
- 胡适|年过七旬,执意娶她为妻,晚年身心疲惫,含恨而逝
- 三国|三国时期最阴毒将领,前后用计除掉三位盖世名将,晚年被政敌灭门
- 于禁|于禁前期很忠勇有谋略,为什么到了晚年选择投降关羽?
- 康熙|康熙四妃之宜妃,深受宠爱高寿而终,晚年却过得并不幸福
- 景希珍|景希珍:追随彭总16年,晚年身居高位,临终遗愿只想吃一碗豆腐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