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廖太燕:晚年沈曾植与民国政治( 三 )
另外,沈曾植还要处理好与其他复辟人物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他与刘廷琛在国家制度的具体构成方面看法不同,也担心刘的冒进会毁掉大业 。沈曾植与升允在借助何种力量方面(升允提倡“用蒙、回之策”)有过争论,《王国维致罗振玉札》(1917年2月19日)提到:“乙言素(升允)是日到,而于素极多不满,盖由用蒙之说为之 。”康有为“虚君共和”的主张与沈曾植完全恢复君权的追求也有本质的差别 。但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诉求,沈曾植与他们保持着相对融洽的关系 。
1917年5月,北洋军阀派系内斗导致了“府院之争”,黎元洪将段祺瑞免职,而段则唆使督军们起事,黎无奈,只好招张勋入京调停 。6月,张勋率领数千辫子军北上,借机复辟 。他原本计划直接入都,但到天津时,得知日本人不支持,遂停止行进,态度上也变得犹豫不决 。先期赴京的刘廷琛、陈曾寿、胡嗣瑗等人大为恐慌,愤而求去 。沈曾植赶忙去信,以为尚有转圜之望,劝刘、陈留在天津别走,还有文章可做 。又建议他们迅速邀请康有为入京,凭借康与张勋的关系,定然会有效果 。
6月8日,沈曾植给刘廷琛发去密信,特别嘱咐了几点:既然题(复辟)已暗点,明点也不可缓,要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采取行动,让党人们“仓卒无从措手抗拒”;要刘廷琛规劝张勋避免让徐世昌掌握权柄,不然将会受制于人;对汤化龙、梁启超可加于利用,但不可令参帷幄;成事之后,选一位谙熟故事的旧章京(如劳乃宣、汪甘卿)处理内务,让梁敦彦与辜鸿铭处理外交 。他又给刘氏打气,指出国内外各大势力的态度是有利于复辟的,“孙文扬言不反对,唐(继尧)、岑(春煊)皆观望不前,李烈钧入粤之谋,为东人干涉而止 。闻寺内(日首相寺内正毅)意,惟复辟不干涉,他必干涉” 。
信中附有他代拟的《复位奏稿》、《第一月行政大略》和《第一诏书》三个文件 。其中,以张勋、黎元洪等人为名执笔的《复位奏稿》云:
为沥陈国情,敂请复位,以拯万姓事 。窃惟国于天地,必有与立 。所以立者非他,则君臣大义、尊卑天下,定位而已矣 。有史以来,吾中华国民以五伦五常建邦保疆也,而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达道,要必借君臣道立,而后四者得有所依而不紊,五常得有所统而可推 。民彝自天,欧亚殊性,犹目睛肤色之不同,不能削趾以适屦也 。廿载以来,学者醉心欧化,奸民结集潢池,两者相资,遂成辛亥之变 。我孝定皇后,大公博爱,徇中外之请,让政权于袁氏,冀以惠安黎庶,止息干戈,至仁如天,万邦倾仰 。而袁氏云云,继之者复云云,五载于兹,海内沸腾,迄无宁岁 。生民凋瘵,逃死无门,在国者思旧而不敢言,在野者傒苏无由达 。臣等蒿目时艰,病心天祸,外察各国旁观之论,内察国民真实之情,靡不谓共和政体,不适吾民,实不能复以四百兆人民敲骨吸髓之余生,供数十政客毁瓦画墁之儿戏 。非后胡戴,穷则呼天,臣勋等请代表二十二省军民真意,与臣元宏(洪)公同监誓,环敂宫门,恭请我皇上升太和殿,收还政权,复位宸极,为五族子民之主,定统一宇内之基 。臣等内外军民,誓共尽命竭忠,保乂皇家,以安黎民,以存黄种 。惟我皇上,大慈至德,俯允所请,则天下幸甚,群臣幸甚 。臣勋等诚惶诚恐,昧死上奏 。
沈曾植对近代以来的欧化思潮以及依此而建立的共和民国大为不满,认为这种新制度不适合国情,未能让国民获得多少利益,反而酿成祸乱,不如恢复旧制 。这与他在维新时期的主张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强学会”的正董,他曾力倡新学,以利变法 。
推荐阅读
- 邹习祥|冷枪英雄邹习祥:靠206发子弹击毙203人,晚年坚决不吃一口罐头
- 长津湖|长津湖:九兵团15万人却只领到5万棉衣,宋时轮秘书晚年揭示真相
- 溥仪|末代皇帝:因冲动间接害死生母,被5位养母照顾,晚年只怀念奶妈
- 李隆基|他是武则天的亲孙子,成为唐朝的皇帝,在晚年时竟被儿媳妇羞辱
- 郭子仪|郭子仪为唐朝立下显赫战功,因此付出巨大惨痛代价,晚年为何老泪横流
- 胡适|年过七旬,执意娶她为妻,晚年身心疲惫,含恨而逝
- 三国|三国时期最阴毒将领,前后用计除掉三位盖世名将,晚年被政敌灭门
- 于禁|于禁前期很忠勇有谋略,为什么到了晚年选择投降关羽?
- 康熙|康熙四妃之宜妃,深受宠爱高寿而终,晚年却过得并不幸福
- 景希珍|景希珍:追随彭总16年,晚年身居高位,临终遗愿只想吃一碗豆腐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