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李冬君:中国人的春节文化与生活信仰( 六 )


古汉语中,“萌”与“蒙”通用,“启萌”也称启蒙 。受春天启蒙之物,蠢蠢而动 。何谓“蠢”呢?《礼记·乡饮酒义》说:“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 。产万物者,圣也 。”“蠢”,并非后来所谓愚,而是生命蠕动,万物苏醒之声,是春之声 。
蠢动,就是生的启蒙,青春启蒙而生机动,蠢还与圣相通,繁体字“聖”为特大其耳,圣人能听到万物苏醒之蠢声,所以,厚生才是为圣的前提 。曹植有首“迷迭香”赋,真是诗人之感怀,所谓“播西都之丽草兮,应青春而发晖 。”
从青春启蒙到“发晖”青春,春节之后,万物洋溢青春气息,不仅“石涧泠泠流碧水,桃花片片泛青春”,还有“青春鹦鹉,杨柳楼台” 。花草虫鸟如此,人呢?南朝梁元帝口占《春日》诗一首,人在此日必得踌躇满志,所谓“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 。”杜甫有诗:“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 。”青春启蒙万物无私,白日照耀人世亦无私,因此,被青春启蒙的人,“发晖”青春,也要无私 。白居易诗:“朝廷有道青春好,门馆无私白日闲 。”“有道”,就是生,青春使物生生,人来“发晖”,而有民生 。以“有道”对“无私”,“青春好”对“白日闲”,如此雍容,而具厚生之大美焉 。
青春至焉,时雨降焉,始于耕田,终于饭碗,这就是为民生,也是春节的意义 。“青春终日雨”,年成是自然的诗,更是民生的诗,诗人“最怜滋陇麦” 。为了心中那个好年成,青春之于民生,是如此简朴,民以食为天,是农业文明最近的政治目标 。从虞舜祭天拜地起,对政治就有了这种暗示 。而把天道引入政治,使政治有了形而上学意义的青春气息,是从孔子开始的 。青春是天道,以生生启蒙万物,当其拟人化时,便使人生和政治都有了青春期 。
青春期的政治,是具有美学风格的厚生,人民在仁之河里畅泳,在义之风中欢歌 。孔子告诉我们,青春已经来了,天道还会远吗?他遥望天道,向我们启示了一个厚生的政治文化境界 。《后汉书·杨震传》有段记载说:“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 。”民本主义是这一具有美学风格的厚生政治文化的最高境界了 。
那境界,后来被康德一语道出,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在中国人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不是实体 。孔子想要这一境界,提示理想,引导政治,可他,还有他一代代门人弟子,从未能找到制度的孵化器,境界虽然很高,却没能转化为厚生的历史实体——制度建设 。
除了有厚生意味的民本主义外,只有民间在春节的日子里,历千年而不变,还记得厚生才是春节的原教旨,沿袭下来的传统,无不以吃为主要的庆祝仪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