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李冬君:中国人的春节文化与生活信仰( 四 )


除了年夜饭,正月初一以后,许多地方还保留了为谷子过生日的习俗,正月初三这一天祝祭祈年,以禁食为米饭庆生 。有的地方是在正月初八,祈求天气晴朗,阳光灿烂,这一年就是丰年,反之歉年 。
过年,是人以饮食的形式与禾熟的联欢 。
过年的泛神习俗
虽然信仰追求唯一,但唯一性是人类信仰达到了宗教阶段的产物,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行为准则 。在人类信仰出于由迷信到习俗的阶段时,因假设万物有灵,也就完全有可能建立一种生活信仰 。因为这个阶段的信仰必须是建筑在生活基础上的,是和神的交易关系,这种生活信仰一般多具有功利性的交换意义 。
中国人“过年”的热情,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生活信仰 。一方面对天地、灶王神以及与禾熟有关的一切神深怀感恩,一方面向它们祈求五谷丰登 。虔诚之于回报的强烈功利诉求,使得“过年”在百姓日用中,确实有一种信仰的担待 。
过年,是个盛大宴饮与神同欢乐的过程,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腊月二十三、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段时间杀猪宰羊的食宴盛典基本都有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祭神的活动,当然祭神要有说辞,祭神的目的,索要的回报是不菲的,对中国人来说,福报多多益善 。
诸如,二十三过小年的祭灶仪式,主要是“辞灶”,这个仪式是否圆满,关涉到过年关是否顺利 。这一天要送灶君上天,祭灶君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第一次进酒,要向灶君诚心祷告;第二次进酒、第三次进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 。灶君上天的目的,是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 。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祭品绝对不能马虎,仪式更要庄严认真 。在之后的日子中,一家人在许多禁忌中等待着除夕夜,灶君带回神谕,听凭吉凶祸福 。生活的命运就这样在快乐中赌给了神 。
看看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贴的春联,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每一贴的背后,都是一个神的故事 。所以过年春联多多益善,而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
诸如感谢天地赐禾之恩的联语:“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求土地爷爷的联语:“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1265.80, -1.10, -0.09%)”;谢财神的联语“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贴在井沿上的神联语:“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 。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 。除了贴神联祈福,各路神仙,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也与人们一同过年,备享人间香火 。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人们的生活希望恐怕都寄托在他们身上了 。
从虞舜算起,中国人过了四千“年”了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旧历改用公历,用民国纪年 。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叫新年,不称元旦了 。但过年是民间的生活信仰,谁都无法拨动这块“奶酪”,人们仍沿用传统农历过自己的年 。1913年(民国二年),大总统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1914年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便一直称“春节”了 。春节的厚生意味
中国人过春节,据说是从4000多年前虞舜时代开始的 。
春,定格在一个日出的早晨,虞舜辛勤耕稼的历山,早已炊烟缕缕,驱散了春寒裹着的睡意在晨曦中隐退,村民们肩着锄,牵着牛,缓步东向 。身后,鸡鸣犬吠,捣衣涤涮,一派暖意,为出耕的男人留下晚归的期待,支撑了一片生的苦乐滋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