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李冬君:中国人的春节文化与生活信仰( 三 )
“年”字,最初的含意来自农耕,对过“年”的文化价值认同,恐怕就是取决于这浓香的禾熟味儿 。《尔雅》疏云:年者,禾熟之名 。每岁一熟,所以“年”就成了“岁”名 。
“年”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字形为上“禾”下“人”的象形字、金文、小篆到异体字“秊” 。禾,指谷物成熟;人,指肩抗谷禾 。《说文》解释“年”为“秊”,是一人负谷 。《诗·周颂·丰年》有一句:丰年多黍多秊;《春秋传》解释“大有秊”,年者,取禾一熟也 。意为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谷梁传》也这么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左传·桓公二年》有疏:“年训为稔 。”年与稔同义 。后引申年成,年成好坏,以谷物丰收与否为判断 。
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于是年又是一个时间概念 。《尔雅》有记载,上三代唐尧虞舜时称一年为一载,是四时终始之意 。夏朝称一年为岁,岁是木星,十二个月行一次,出自夏历夏小正 。商代称一年为祀,让人联想“率民以祀神”的国家盛典 。到了西周便称“年”了 。这便是《尔雅》注里所说的,岁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载取物终更始 。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西周人过年,庆祝丰收的活动,主要是祭天祈年祈丰收 。
西周是中国文化走向民本主义的开端,他们把民提到了神的地位,所谓“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于是,他们的政治就要看民的脸色,是面黄肌瘦还是丰懿红润,“民以食为天”,是他们政治的最高目标 。尧舜时期的过年还未成规模,殷商过年活动主要是祭神、祭祖,西周的过年,在民本主义的观照下,开始了具有禾熟香味的农耕庆祝活动 。“年”的原教旨凸显出来,所以到了西周称“年” 。《周礼·春官》记载了年岁序事的安排 。周人很重视“年”的意义,其民生政策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依然是厚生理想的延伸 。《释名》解释“年”为“进”,进是向前的意思,人吃五谷杂粮,跟着“年”走,吃一年饭,长一岁,所以年又引申为年龄的意思了,年夜饭一吃,在欣喜的期待中又长了一岁了 。“年”是农耕文明肩起来的第一个希望和梦想,有了禾,这一年,人们就可以“鼓腹而游” 。过年就是对希望和梦想的狂欢,在狂欢中一步步贴近厚生的理想,这理想是所有生命的基本底线 。所以,传统过年的狂欢,其实都是围绕“禾熟味儿”的延展,在享受各种禾熟的饮食中不断附加文化值 。
有一首过年的民谣吟唱道:“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大初一,作揖儿 。”这还是正月初一前的过年序曲,几乎每日以食为主,享受着一年劳作的“禾熟”年味儿 。其实,过年,是个反复享受禾熟香味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吃腊八粥就开始了 。腊,是一种祭礼,夏称“清祀”,商称“嘉平”,周时改称“腊” 。“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的,所以“腊”“猎”相通 。岁终之际,农作物已收晒肩禾完毕,人们终于农闲了,便到野外打禽猎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叫“腊祭” 。南北朝时,腊祭节共识为农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节后,人们就开始备置大量的吃货,准备过年了 。
最有说服力的是“过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称“小年”,是家家祭灶的日子 。祭灶,灶就要有神位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尊之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据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饮食,吃喝是维持生命最基本的需求,灶王爷当然是司命的保护神了 。
推荐阅读
- 空中上网|中国电信推出空中上网产品
- focus seller|销量增涨1500%!GMV翻3倍!是谁在加速中国跨境商家出海变现?
- 价格战|快递集体"春节不打烊",究竟是反内卷还是内卷加剧?
- 春节|抖音电商公布春节物流政策 承诺平台不打烊
- 阿里巴巴集团|麦当劳中国与阿里巴巴合作升级,将聚焦会员服务、IP合作、全渠道营销等新领域
- 菜市场|超市菜市场 办年货个人防护要注意
- 行程码|中国电信回应“行程码查询异常”:相关扩容设备测试所致
- 电商|为何中国电商压制实体,而日本实体店却“干翻”电商?有4点原因
- 市场|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后来者持续涌现!
- 亚马逊|全球跨境支付公司Thunes任命新高层,助力中国跨境电商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