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王国强评抗战剧:拉下“神”坛才是正道

近来 , 电视台播放的抗战剧引起很多人的关注 , 沉甸甸的抗战史也在讨论中被重新拾起 。4月21日中午 , 在去采访的路上 , 采访人员和“的哥”刘耀聊起抗战剧 , 他想起了老家:“忻口战役您听说过吗?就在我们忻州打的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了解这些历史 , 电视剧中打鬼子的那些戏 , 挺扯的 。”刘耀叹道 。
这天下午 , 电视剧《国家记忆》的导演朱质冰也想着抗战的事 。刚做完后期 , 他的电脑里 , 滇缅边境重镇畹町的山头上炮弹横飞 , 子弹穿过士兵胸膛 , 扛旗子的战士倒下了 , 跟上来的战士接过旗子继续冲锋 , 又倒下一个 , 第三个接过旗子……
当下一些抗战剧实在让人揪心 , 在这些剧里 , 抗战被娱乐化、游戏化、卡通化 , 悲壮的历史成了消费品 。尽管如此 , 仍有人在为还原历史真相而努力 。朱质冰拍摄《国家记忆》 , 到现在已用去近8年的光阴 。在4月初的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上 , 这部电视剧受到许多电视台的关注 , 样片小半天就被抢光了 , 因为 , 它呈现了不一样的抗日战场 。
战争毕竟发生在战场上
“滇越铁路被日军切断后 , 滇缅公路成了国际援华的唯一通道 , 这是中国抗日的‘生命线’ , 滇缅抗战正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生死之战 。”说到拍摄《国家记忆》的初衷 , 朱质冰有些亢奋 。
朱质冰以前拍过不少家庭剧 ,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家常菜》等 , 都是他的作品 。但早在1985年 , 他在北京广播学院上大学时 , 就萌发了将滇缅抗战拍成影视剧的念头 , 那时 , 一部纪实文学《缅甸丛林战》 , 让他“热血沸腾” 。2006年 , 他开始筹拍《国家记忆》 。
【抗日战争|王国强评抗战剧:拉下“神”坛才是正道】同古战役、仁安羌大捷、野人山悲歌、松山战役……从1942年3月到1945年1月 , 滇缅抗战中的重大战役和重大事件 , 成为朱质冰设想该剧的一个个落脚点 。杜聿明、孙立人、戴安澜 , 乃至蒋介石和史迪威等重要历史人物 , 他都想一一呈现 。剧中主人公段仲仪虽是虚构 , 却也集中了当时滇军几位高级将领的事迹 。
朱质冰认为 , 表现抗日战争不能随随便便“某时发生在某地” , 只有刻画到具体人物 , 聚焦到具体战场 , 才不至于上演违背历史的闹剧 。在电视剧《中国血》中 ,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 , 一个“东北营”在密林深处和日军展开较量 , 然而 , 在历史上 , 东北军并没有参与第一次入缅作战 。
电视剧《滇西1944》也曾虚构了一个“黑丛林特遣队” 。8名身怀绝技的特遣队员 , 在日军构筑的松山防御阵地进进出出 , “这让人啼笑皆非 。日军在松山的防御可以说是严丝合缝 , 松山战役持续3个多月 , 远征军连续冲锋数十次 , 伤亡7000多人 , 我军和敌军的伤亡比例高达6比1 , 哪会那么容易?”朱质冰感到不解 。
2007年夏天 , 朱质冰和编剧蒋晓勤、邓海南一行三人来到腾冲、保山和瑞丽 , 踏访当年战火纷飞的战场 , 辗转一个多月 。去松山那天 , 正赶上暴雨倾盆 , 大雨冲刷过的泥土里 , 锈迹斑斑的弹壳闪闪发亮 , 当年日本人挖的坑道和山洞 , 还完好地留存在那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