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王国强评抗战剧:拉下“神”坛才是正道( 三 )


为了找到段振国的感觉 , 万思维买了章东磐编纂的同名历史书籍《国家记忆》 , 书里一张张黑白照片 , 把他带到了数十年前的滇缅战场 。“当时的军人个个都很瘦弱 , 但让我震惊的是 , 有些战士看起来站都站不住 , 肩膀上还是挎着枪 , 我就对自己说 , 人倒 , 枪不倒 。”万思维说 , “要说段振国有什么过人之处 , 那就是他带着一股‘人倒枪不倒’的狠劲儿 。”
朱质冰说 , 为了让人物更丰满 , 他们努力地寻找细节 。戏里 , 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杜聿明遇到一个身受重伤的小老乡 。小老乡央求杜聿明“帮帮我” 。杜聿明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 “帮”小老乡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后 , 他默默地摘下小老乡的军徽 , 装在衣兜里 。在飞离滇西的飞机上 , 面对来访的采访人员 , 他一言不发 , 默默扭过头 , 拿出那枚徽章 , 泪如泉涌 。
“杜聿明心里肯定很沮丧 , 但作为军人 , 他不会让自己的部下看到 , 更不会让采访人员看到他这份沮丧 。”回想起一年前自己饰演的杜聿明 , 演员丁勇岱动情地说 。
抗战剧里的日本军人大多猥琐而愚蠢 , 在备受诟病的“抗日神剧”中 , 几十号日本兵可以在几秒钟内要么被弓箭射死 , 要么被点穴、飞刀毙命 。在横店 , 每天都会有数百名“日本鬼子”被消灭 , 以至于横店影视基地得了一个“横店抗日根据地”的“美誉” 。
《国家记忆》里的日本士兵很残忍 , 无恶不作 , 但他们并不“矮蠢笨” 。在第一集里 , 日军别动队在短短几分钟里就炸掉了缅甸仰光港的援华弹药 , 同古战役中 , 为了突破戴安澜的第200师 , 他们拿战俘当肉盾 , 步步进逼 。
“日本兵要是不堪一击 , 怎会有八年抗战?”朱质冰说 , 他的电视剧绝不矮化日军 , 也没有着意刻画十分了得的日本将领 。“炮火说明一切 , 我们的人冲上去又退下来 , 一波又一波倒下 , 我们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了 , 整个滇缅战争打了近三年 , 这还不够吗?”
用这种手法表现日本军人 , 让人想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影片《父辈的旗帜》 , 在那部电影里 , 没有多少日本兵露面 , 但他们的炮火 , 夺走了一个个年轻的美国军人的生命 。
抗战是一种沉重的记忆
这两年 , 游戏化的抗战剧太多 , 让纪录片《我的抗战》的导演曾海若有些失落 。“抗日战争是一段惨痛的历史 , 但一些抗战剧 , 武侠、言情的内容都有 , 有些虚幻 。”万思维也不理解一些抗战剧怎么拍得像游戏一样轻松:“它让你有时笑有时叫 , 但看了之后没有上阵杀敌的豪气 。”
《国家记忆》里的段振国是悲情的 。他的刺刀独立营在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中 , 战士倒下一个又一个 , 到芒友会师时 , 滇缅抗战终告结束时 , 独立营仅剩下一个人 。万思维想起那段经历 , 不禁仰起头 , 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怅惘 。他觉得这场战争就像噩梦一样 , 去年春天回到北京 , 有一个月之久 , 他晚上做梦还会梦见自己和鬼子拼刺刀 。
片场 , 朱质冰在为万思维打气 , 他说 , 每次冲锋前 , 你带着弟兄们高喊“为国战 , 怯者死” 。当然 , 牺牲疆场的都不是“怯者” 。在万思维看来 , 这个剧要传达给观众的 , 是那种久违了的血性 。他很难忘记 , 有一句台词他说得不够劲儿 , 张丰毅跟他讲:“小伙子 , 拿出你的底气 , 没底气你打什么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