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宪派|丁业鹏:立宪派为什么要去欺骗清廷?( 二 )


皇族内阁成立后,立宪派又指责清廷“假立宪”,说“皇族不掌政权,为君主立宪国唯一之原则”(《联合会呈请代奏明降谕旨另简大臣组织内阁稿》,《国风报》第二年第十三期) 。立宪派口中的“立宪国唯一之原则”是个万能标签,当他们要求颁布宪法时,会说有没有宪法是“立宪国唯一之原则”;当他们要求成立国会时,会说有没有国会是“立宪国唯一之原则”;当他们要求成立责任内阁时,又说有没有责任内阁是“立宪国唯一之原则” 。现在,这一标签又贴到“皇族不掌政权”上了 。
可是,在皇族内阁成立之前,立宪派主张皇族不入内阁的言论虽然也有,但说的不多,更加没有上升到“立宪国唯一之原则”的高度 。身为皇族的奕劻出任总理大臣,是立宪派预料中的事,他们也并没有从皇族不能入阁的角度表示强烈反对 。所以,皇族内阁遭到强烈谴责,并不是因为违反了“立宪国唯一之原则”,而是因为内阁中的皇族和满族实在太多了 。
皇族内阁的成立,与其说是要“假立宪”,不如说是清廷对权威丧失的恐惧,反映的是执政者的虚弱和稚嫩 。到了清末,清廷中人才凋零,政府越来越腐败,而立宪派则人才辈出 。以清廷的涣散、分裂和腐败,去欺骗充满热血、气势汹汹的立宪派志士,恐怕是太过高估了他们 。从一开始就嚷嚷着被骗了的精明人,肯定不会吃亏,反倒是被骗了还帮人数钱的,那才是真被骗 。在清末立宪运动中,清廷可谓不知不觉中被立宪派耍得晕头转向 。
清廷之所以决定立宪,五大臣出洋考察归来后的报告很重要,而其中最重要的两份报告,一份是载泽的《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一份是端方的《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这两份报告极力鼓吹立宪的好处 。载泽的密折中说,立宪“利于国利于民”,还提出了著名的立宪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一曰外患渐轻”,“一曰内乱可弭” 。端方的奏折猛批专制,说专制“则君主危”,一旦立宪,“君常安而不危”,“不仅常安而不危,且神圣不可侵犯之权亦载入于宪法中” 。满纸的甜言蜜语说得慈禧终于动了心,决定实施预备立宪 。
可是,这几份奏折是由立宪派的梁启超、杨度等人捉刀代笔的,这在当时的东京“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而这几份报告,要么是信口雌黄,要么是有意欺骗 。“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谁能保证立宪真有这样的效果?事实上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短短几年,皇位就倒掉了,何来的“皇位永固”?而载泽的密折中还有“君主立宪”可以“巩固君权”之语,并以日本为例,称“凡国之内政外交军备财政赏罚黜陟生杀予夺,以及操纵议会,君主皆有权以统治之” 。这些话如果真是出自立宪派之手,那绝对是赤裸裸的欺骗 。而清廷在怀着“皇位永固”和“巩固君权”的美梦答应了立宪之后,很快又被立宪派精心炮制的一个个糖衣炮弹忽悠得找不着北 。
立宪派糖衣炮弹的第一招是“君主不负责任” 。梁启超说:“立宪政体,以君主不负政治上之责任为一大原则,其所以示别于专制政体者,惟在此点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六,第55页)立宪派说,立宪政体就是君主不负责任,君主不负责任好啊,人民不会怨恨君主,君主地位不会有任何危险 。其实“君主不负责任”对君权的削弱,孙宝瑄早就说得很明白,“留一尊严不可犯之君,使为一国之代表,而阴削其权,归之于相,故相负责任,而君不负责任也”[《忘山庐日记》(上),第5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阴削其权”的“阴”就是表面上说得冠冕堂皇,暗地里则给你使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