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为什么许多抗战老兵都不愿提及过去( 四 )


曾经与老人们有过真真切切接触的郭晓明知道,这个名单还会持续增加 。他记得自己采访的第一个老兵朱鸿,一名上过大学的新四军老战士 。每次采访前夜,老人都会把第二天要讲的内容整理出来,密密麻麻写满好几张纸条 。朱鸿对郭晓明说:“我年纪大了,能做贡献的事情少了,对你们的采访提供帮助,可能是我最后能做出的贡献了 。”
这些“最后的贡献”也被一分分一秒秒记录在崔永元“口述历史档案库”中,到如今,崔永元这个历时8年,耗资1.3亿元创建的“口述历史档案库”已经采访了3500人,集成影像200万分钟,搜集历史老照片300万张 。
“这么做的意义在于提醒 。”曾海若说,“提醒所有人不要忘记,现在能触摸到的中国人做得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就是八年抗战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
让曾海若感到欣慰的是,由于最开始《我的抗战》是在网络首播,其主要观众群集中在80后和90后 。“很多年轻人喜欢,这出乎我的意料,但我们的目的也达到了 。”
如今,《我的抗战2》已经开始筹备,期间,制作团队还发现了一个叫做“关爱老兵网”的网站,“这是一个民间组织,专门帮助如今生活穷苦的老兵 。”曾海若说,一个人只需要每年资助600元钱,就能“认养”一名老兵 。
“那是真真正正的家徒四壁,什么都没有 。”郭晓明如此形容他之前采访的一名生活艰难的老兵,“房顶是木头做的,烧水的炉子是拿砖头搭的,墙也被熏黑了 。”让他难以忘却的是,老人每天都拿一个破旧的塑料瓶喝酒,那或许是老人唯一可以寄存的乐趣 。“肯定还有更苦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郭晓明感慨 。
2009年秋,郭晓明再次来到老兵王文川家里,摄像机拍下了老人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最后一个镜头,是老人坐在椅子上冥思的背影 。三个月后,2009年12月7日凌晨2点30分,王文川带着对谢晋元团长和战友们的思念,离开了人世,享年92岁 。
他生前最后的愿望是能够回到四行仓库看看 。
于是,在《我的抗战》专题片的末尾,屏幕上出现了一首诗,那是诗人穆旦在亲身经历野人山撤退后,写下的《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
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
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
你们却在森林的周期内,不再听闻 。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抗日战争|为什么许多抗战老兵都不愿提及过去】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