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这是皇家的紫禁城,更是民众的博物院( 四 )


紫禁城|这是皇家的紫禁城,更是民众的博物院
文章图片

李煜瀛题写的“故宫博物院”匾额
比起明代帝王借灾敛财的理性经济学,清代的帝王可以说心慈手软得多,过去那种大规模征发民夫劳役的事件在清代变得罕见了 。康熙帝在营建三大殿时,特意下旨“蜀省屡遭兵燹,百姓穷困已极,朕甚悯之,岂宜重困”,下旨停止在川省深山开采木材,改用满人龙兴之地塞外东北的木材 。但这不意味着清代帝王就对大兴土木不感兴趣 。
今天故宫博物院的参观者来到新近修复开放的宁寿宫,总会为亭台殿宇的富丽堂皇惊叹,这是乾隆帝最得意的杰作之一 。尽管他一再声称这座宫殿在他退位后将成为自己作为太上皇的居所,但他却几乎没在这里度过一天退隐时光 。
不过他确实对这座宫殿的设计格外着心,特别是内部的彩画 。但不妨翻一翻内务府的档案,就会发现色彩焕烂、美不胜收的彩画,同样也是无底的销金窟 。1772年11月30的一份奏折中开列了整修宁寿宫后路各座殿宇油饰彩画工价银,高达一万五千七十四两一钱三分八厘 。1774年1月1日,油画作工料银高达一万三千七百八十四两六分 。仅这两项就相当于三千名普通百姓一年的生活开销 。
皇家大兴土木似乎也是为普通百姓提供养家糊口的生计,算得上是前工业时代的以工代赈,但考虑到皇家的收入来源本就是这些百姓上缴的赋税,因此,它运转得再流畅,也不过是从左口袋装进右口袋 。而在这一倒手过程中,许多本应发给工匠的薪金也就悄无声息地流转到了负责工程的官员口袋中 。对不同阶层的人来说,皇恩浩荡并不意味着雨露均沾 。一如只要帝王存在一天,紫禁城就永远是平民百姓的禁地一样 。
紫禁城|这是皇家的紫禁城,更是民众的博物院
文章图片

逊清朝廷被逐出紫禁城后,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宫殿大门上贴着的封条,一年后,故宫博物院成立,紫禁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
然而,就像今天的参观者在进入故宫博物院时的感受一样,早在一个世纪前,帝王就已经成为一个过时的名词 。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帝制在这片土地上被彻底终结 。它惟一的孑遗那个像脑后长鞭一样的逊清小朝廷,也在1924年逐出紫禁城 。尽管这场驱逐不仅粗暴,而且破坏了共和政府与逊清朝廷签订的契约,但对这座巨大的宫城来说,它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可能,一座不需要帝王以专制权力输送能源的宫殿,同样也可以获得新的生命力 。走进故宫博物院的民众,头一次见到数百年来宫中神秘的蕴藏,昔日为帝王权力所聚敛、为帝王个人所私有的宝藏,公诸世人面前 。帝王的宫殿变成了民众的博物馆 。
当然,你也可以在这里寻找帝王旧日的权力气息,但已随着时光的流逝渐行枯萎 。就像故宫博物院的第一批工作人员进驻这里时所看到的那样,透过储秀宫的窗户,那张布满灰尘的炕几上,仍然放着末代皇帝咬过一口的苹果 。
早已干瘪 。
紫禁城|这是皇家的紫禁城,更是民众的博物院
文章图片

【紫禁城|这是皇家的紫禁城,更是民众的博物院】储秀宫炕几上放着的半个溥仪咬过的苹果,照片出自陈万里拍摄的摄影集《民十三之故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