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逐渐“沉默”的手机: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爱设置手机铃声了?
编辑导语:七月中旬,微信更新了新功能,其新版本支持用户自行设置语音来电铃声,但是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功能其实有和没有也没有什么区别。在公共场合,我们很少听见他人的手机铃声。现在的人大部分都不爱设置手机铃声了,为什么?
文章插图
7月中旬,微信发布新版本,格外引人注意的是,新版本支持用户自行设置语音来电铃声,可为朋友设置专属铃声,同时还允许设置“朋友呼叫我时可听到我的来电铃声”。
此消息甫一宣布就引起了广泛讨论,很多网友回忆起了当年使用付费来电铃声和彩铃的日子。那时候,人们热衷于更换各种不同的手机铃声作为提醒来电、表达个性的手段,但这些铃声现在基本上已经消失了。
回顾手机铃声的发展,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中国的通信业务市场,电话亭和BB机二分天下。90年代末期,当时浙江电信下属的余杭电信局局长徐福新去日本考察,跟UT合作将小灵通引入中国。小灵通迅速抢占中国市场,手机开始快速普及。但那时候的手机铃声非常单调且匮乏,只有预设的几款像“叮叮叮”“哔哔哔”这样的单音铃声。[1]
1998年,芬兰的一名工程师厌倦了这种单调的铃声,利用诺基亚的信息传送协议,找到了一种通过短信将音频文件传输到手机的方法,由此引起了铃声革命。
其后,新的技术催生了新的问题。在当时,版权意识相对薄弱,网络的兴起使得盗版音乐极为易得,实体唱片销量极速降低。在盗版音乐肆虐,实体唱片不太赚钱的背景下,唱片公司开始有意识地选择和运营商展开合作,接入中国巨大的彩铃市场。
2003年,中国移动音乐市场规模达到7.5亿元,一年后增长110%达到15.8亿元,手机铃声功不可没。爆红一时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彩铃,半年时间内就收获了250多万次的点击下载,创收500多万元人民币。[2]
后来,支持扩展SD卡的塞班、Java、功能机出现,用户可以自由将SD卡中的音乐设置为手机的来电铃声。MP3等听歌产品的普及,也大大延伸了人们获得音乐的渠道,短信下载铃声业务逐渐开始走向没落。
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后,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手机铃声市场进入寒冬。移动端的即时通讯软件、社交软件进一步深入网友生活,打电话早已不再是不可替代的通讯方式。随着手机功能越来越多,更换铃声带来的新鲜感和快乐也逐渐消失,甚至让用户觉得麻烦,取而代之的是非常成熟的手机系统、应用软件自带的音效。
于是,那些五花八门的手机铃声渐渐退出当代人的生活。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邀请了一位对手机铃声印象颇深的作者,首先以第一人称视角带大家回顾自2004年深度体验到手机铃声以来的心路历程,并进一步讨论手机逐渐“沉默”、手机铃声逐渐被忽视的原因。
一、“我”的手机铃声大事记编年史2004年:
年末家庭聚餐,亲戚们不断接到的拜年电话使我被当年最火的歌曲所环绕,恍惚间仿佛回到了那时常逛的两元店。
年轻的舅舅仍在怀念《2002年的第一场雪》,平时非常含蓄的大姨和姨夫分别用手机铃声在向对方表达爱意,兜里时不时传来《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蝴蝶》的声音。
相比之下,我妈的小灵通所自带的单音铃声显得寡淡得很。但那个时候的手机铃声简直无孔不入,“想下载这首歌作为您的手机铃声吗?联通用户请发送xxxx”。电视中循环播放三遍的广告,主动伸出了橄榄枝,邀请她进入潮流世界,我妈难抵诱惑,付费两元。几天之后,她成为掌握当年潮流曲库的能力者。
推荐阅读
- 阿里巴巴|马云“接班人”是啥来头第一天上任,阿里巴巴损失517亿!
- 电商|俞敏洪或要“转型”?在电商平台做起直播带货,是有何打算?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低俗词汇|B站发布“低俗词汇谐音梗”治理公告,多次违规将被封号
- 工地|“小马云”已不火,如今“工地马云”火了,网友:确定不是本人?
- 景气度|2022,七“贱”下天山
- 手机银行|漫谈金融产品数据可视化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网易养不起“考拉”,阿里拼多多急剁手,网友丁磊全职养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