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逐渐“沉默”的手机: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爱设置手机铃声了?( 三 )


那个手机铃声百花齐放、遍地响起的时代已然落幕了,连带着电视剧中间和杂志尾页的那些彩铃广告和年轻人们不断更换铃声的热情一起,被打包遗忘。
而许多人甚至连自带铃声也抛弃,关闭各种提示音,将手机完全静音,抑或是借助一副耳机,将来自手机的声音与周遭环境隔绝。
从各色的手机铃声到震动静音,手机逐渐趋于“沉默”。那么,除了最直接的审美变迁,还有哪些原因呢?
1. “我”对信息过载的无声反抗有学者认为,“随着技术不断渗入我们的生活,人与技术之间的联系正变得越来越紧密,后者被赋予更多权利,从而得以影响人的决策、情绪及情感。”
互联网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增多,信息量呈指数爆炸式增长。在信息严重过载的时代,许多人仍渴望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害怕自己错过什么重要的事项。
但不断接收手机信息会打断当下进行的事项,造成分心,学者们的一些研究结果也表明,频繁接收手机信息对于个体的情绪功能、认知表现、幸福感都存在负面影响。[3]
正如马尔库塞所认为的那样,“现代工业社会的技术进步给人类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
信息的过载、无度的社交需求使得个体被迫进行长时间、高频次的手机使用,同时催生了个体对于社交媒体的倦怠感。
已有的对于社交媒体SNS的研究表明,用户登录SNS的时刻、时长、频率均会影响社交倦怠,用户的在线关系网络的规模通过影响社交过载等因素继而影响对于SNS的倦怠,[4][5]而社交媒体倦怠则会使人产生对信息忽略、回避等相应的行为表现。
将手机调为静音模式则是逃避时时刻刻袭来的信息的无奈之举,以此来解放时时刻刻被信息所牵动的注意力,提高处理其他事务的专注力。全媒派此前文章《超快节奏的信息环境里,我们为何会容许“意念回复”的存在?》也提出过“意念回复”可以被认为是对过量社交信息的反抗。
我们依赖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同时又牺牲了部分自由。而静音就是对信息过载的无声反抗。
2. “我”患了电话恐惧症与倦怠同时出现的还有焦虑。
相比于QQ、微信、邮件、短信等可延迟的通讯方式,电话交流显然对个体的反应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这就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压迫感。
早在2000年Dan Herman就首次提出了“错失恐惧”(“Fear of Missing Out”,简称“FOMO”)一词,Przybylsk(2013)将FOMO正式解释为“个体缺席别人参与的有价值的经历时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渴望持续了解他人正在做什么”。[6]
英国心理学家Guy Fielding早年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约10%-15%的年轻人存在电话恐惧(telephone apprehension)的现象,即对于拨打和接收电话感到焦虑。[7]
而信息的过速更新迭代进一步增加了个体对于信息最大量获取的难度,加重了个体对于不能及时获取最大量信息的焦虑。不断弹出的信息窗口提示音催生了个体的惶恐,唯有拿起手机查看信息,这种负面情绪才能稍稍缓解。
到了2019年,一项针对英国上班族的调查发现,76%的80后和90后都会对响起的手机铃声产生焦虑情绪,于是,61%的80后和90后为了避免打电话,转而使用其他的替代交流方式。[8]
由此可见,“电话恐惧”已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通病”。对于这群人来说,伴随来电铃声而来的是自己难以抑制的焦虑。
手机|逐渐“沉默”的手机: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爱设置手机铃声了?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而同样具有通讯交流功能的其他通讯工具,则提供了可供个体组织语言、斟酌措辞的弹性时间,“说错话”的概率更小,使个体相对具有安全感。同时,可替代通话的非实时通讯“竞品”们,亦拥有表情、图片等作为言语表达的补充,减少双方误解出现的概率。[9]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