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书|帝王的圣旨有多接地气,知道的是圣旨,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水浒呢

【诏书|帝王的圣旨有多接地气,知道的是圣旨,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水浒呢】《觉醒年代》里有一段胡适提倡白话文的演讲,黄侃呛他,后来两人一个用“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一个用“干不了,谢谢”来互相比较,成就了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 。
诏书|帝王的圣旨有多接地气,知道的是圣旨,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水浒呢
文章图片

比如朱元璋下的一道抗倭圣旨是这样的画风: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 。钦此 。
突然觉得后面的“钦此”两个字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
当建州女真和朝鲜发生冲突时,朝鲜向明朝告状,朱元璋给朝鲜太宗李芳远的敕旨这样写:
这兀良哈真个这般无礼?我调辽东军马去,尔也调军马来,把这厮杀得干净了 。已(以)后,这厮还这般无礼,休要饶了 。
这马上天子的性格真是太鲜明了,这话的语气忽然就让人想起了梁山好汉 。
洪武三年,朱元璋给户部下发了登记户口的指示,是这样写的: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只)是户口不明白哩 。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作军 。
通篇都是白话,还夹杂着当时的俚语俗语,没想到皇帝的圣旨这么接地气 。
诏书|帝王的圣旨有多接地气,知道的是圣旨,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水浒呢
文章图片

朱元璋的白话想来说得十分熟练,这也能看出当时白话的使用已经十分普及,虽然在知识分子看来,这样的白话完全没有儒雅之风,不过起码简洁好懂 。
朱元璋是特别反感那些文绉绉、废话一堆的语言的,或许也是因为他出身底层社会,对那些透露着优越感的行为风格有一种本能的反感 。
他儿子朱棣,也喜欢用白话圣旨,而且更绝的是,朱棣喜欢用‘俺’字,比如他的永乐二年诏: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俺汉人地面西边,西手里草地西番各族头目,与俺每(们)好生磨道……
修建武当山道观时,朱棣的圣旨:
......军民夫匠人等都要听约束,不许奸懒 。若是肯齐心出气力呵,神明也护佑,工程也易得完成......若从来有诚心要做呵,一年竖一根栋、起一条梁,逐些儿积累,也务要做了 。惩(你)官员官民人等,好生遵守着我的言语,勤谨用工,不许怠惰 。早完成了,回家休息 。
真的很平民口语化了!老朱家这两人的圣旨因为过于大白话,还一度被嘲笑,认为是他们水平文化不高的原因,但其实这也不是文化水平的事,况且人家都做到皇帝了,身边难道连个润色的文人都没有吗?
用白话诏书一方面是承袭蒙元时的制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样确实沟通方便,毕竟每天都要处理那么多家国大事,还是简明扼要的白话文效率来得高 。
诏书|帝王的圣旨有多接地气,知道的是圣旨,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水浒呢
文章图片

再说几个特别有意思的白话文名场面 。
《溪山馀话》中记载了明英宗朱祁镇和王翱的一次对话,当时朱祁镇问王翱,吴瑾这个人怎么样,王翱就说不可用 。
朱祁镇说:“老王执拗,外庭皆道此人好,独尔以为不好,何也?“
王翱叩头曰:“吴瑾是色目人,甘肃地近西域,多回回杂处,岂不笑我中国乏人?”
朱祁镇抚掌曰:“还是老王有见识!”
诏书|帝王的圣旨有多接地气,知道的是圣旨,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水浒呢
文章图片

《病榻遗言》中明穆宗(隆庆)的一段对话更是经典,说是隆庆皇帝有点小脾气,见到高拱来了之后,“上见臣至,色稍平,以手执臣衽甚固,有欲告语意”——拉着高拱的衣服说有话和他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