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王|恪守本分、明哲保身—一生无虞的最牛皇叔:大明襄王朱瞻墡( 二 )


皇帝出征被俘,军队溃败覆灭,这简直是天崩地陷的大噩耗,留守京师的监国郕王、英宗生母皇太后孙氏、诸文武大臣们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此时大明朝廷最首要的事情就是马上改立皇帝,然后集中力量做好迎战准备,以抵御瓦剌即将到来的入寇 。而英宗出征前所立的皇太子朱见深只有两岁,无法承担起这么重大的责任,必须另立成年宗室,以稳定社稷、凝聚人心 。
英宗亲征前,已经让皇弟郕王朱祁钰监国,辅佐皇太子留居京师,按道理说直接拥立郕王登基即可,但是英宗生母孙太后并不是郕王的生母,和郕王平时关系很一般,而且郕王的生母、宣宗贤妃吴氏还在世,如果郕王登基,那么自己虽然可以继续当太后,但新帝必然尊崇生母,皇太后这个位置,可就不是自己一个人能够占据的了,受冷落、减待遇的情况是显而易见的 。于是,私心作祟的孙太后想越过郕王,从宣宗的弟弟、也就是自己的小叔子中选合适继位 。
襄王|恪守本分、明哲保身—一生无虞的最牛皇叔:大明襄王朱瞻墡
文章图片

此时,宣宗在世的弟弟只剩下郑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两人,而郑王虽然居长,但非诚孝张太皇太后所生,只是仁宗庶子,襄王则是太皇太后亲子,宣宗同母弟 。所以,从嫡庶礼法出发,孙太后决定召襄王入朝(其实就是继位):“太后以诸王中襄王最长且贤,众望颇属,命人取襄国金符入宫 。”
在襄阳舒舒服服当藩王的朱瞻墡先是被告知“土木之变”这个天大的坏消息,惊魂未定之时又猛然接到了嫂子孙太后要来取襄国宝印、宝册的懿旨,简直是有如晴天霹雳一般!虽然皇帝侄子被俘、社稷无主,皇嫂有意让自己入朝(继位),但这个事情水太深,可不是自己一个外藩所能参与的,英宗已经立了皇太子(朱见深)、又明发诏令让郕王监国,这两个人一个是皇子、一个是皇弟,怎么也比自己这个皇叔有资格继承大统 。而且大敌当前、胜负未知,京师局势危如累卵,自己也没必要硬掺和进去蹚一趟浑水,还是在封国内安安稳稳地当个太平亲王就好 。
于是,襄王在接到皇太后的懿旨后,婉言谢绝了入朝的邀请,但为了不得罪皇嫂,他还是把襄国金符交给孙太后派来的使者带回京师,并公开上书给朝廷(意在使孙太后和郕王都能够看到):“请立皇长子为皇太子(这个时候襄王还不知道英宗出征前已经立朱见深为皇太子了)、令郕王监国,并募集勇士迎回车驾(即发兵救回英宗) 。”
其实在孙太后派出使者前往襄阳的时候,京师中诸文武大臣们已经就由谁来继位产生了激烈辩论,并最终由于谦、王直、王文等人出面,向孙太后谏言“主少国疑、大敌在外、须更立新帝、以护佑社稷、整军备战” 。孙太后也觉得不能再拖延,小叔子远在千里之外,一时间来不及赶到京师,何况庶子也是儿子,郕王登基后自己也是皇太后 。所以,孙太后同意了于谦等人的奏请,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初一、英宗被俘半个月后下懿旨命郕王即皇帝位,即明代宗(景泰帝) 。同时,孙太后依旧维持英宗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的安排,以保证帝统不移 。
景泰帝登基数日后,襄王的奏章才送到朝廷,对于叔父的公心,景泰帝很是钦佩,之后的日子里对襄王关照有加,倍加优待 。朱瞻墡也因此度过了土木之变后朝堂上的疾风骤雨、继续悠游退闲,平平安安地当他的富贵亲王 。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由于出使瓦剌的使臣杨善的不懈努力,英宗得以结束一年的“北迤”时光、重新返回大明 。回国后,景泰帝尊兄长为“太上皇”,迁居“南宫”荣养(就是软禁),以防他威胁到自己的皇位 。英宗回朝后,景泰帝在接下来的七年里时刻提防和猜忌已经被自己实际上幽禁于南宫中的兄长,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准备将大明皇统彻底转到自己一系,剥夺英宗及其后裔的继承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