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王|恪守本分、明哲保身—一生无虞的最牛皇叔:大明襄王朱瞻墡( 四 )


结果,在清理档案时,英宗发现当年孙太后命人取来的襄国金符依旧留在宫内,并没有送到内阁,而且襄王前后两封书信也都被发现(指要求立皇长子为皇太子、和请求景泰帝定期朝见并善待太上皇),英宗这才知道错怪了叔父,心中着实惭愧,很是内疚,于是立即写了一份言辞恳切的信给襄王,请叔父入朝会见,要亲自宴请他并当面向他赔礼 。
襄王自然知道英宗邀请自己入朝的原因,便立即启程赶赴京师拜见侄子皇帝 。英宗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接待襄王,叔侄间尽释因误会而产生的隔阂,欢聚如百姓家人之乐 。之后襄王辞别英宗返程,英宗亲自把叔父送到午门外,握手泣别 。
辞行时,襄王再次向英宗叩首,英宗拱手回拜说:“叔父有何言?”,襄王说:“天下望大治有如饥渴,愿陛下少刑狱,少税敛 。”英宗谢礼说:“敬受叔父所教 。”然后目送襄王车驾出端门后,才恋恋不舍返还宫中 。
襄王|恪守本分、明哲保身—一生无虞的最牛皇叔:大明襄王朱瞻墡
文章图片

天顺四年(1460年),襄王再次奉诏入朝,英宗依旧设盛宴招待叔父,并命百官至襄王在京师的府邸去朝见,还让襄王赴昌平谒长陵、献陵、景陵(即成祖、仁宗、宣宗的陵寝),以示尊崇和亲近之意 。襄王辞归时,英宗直送到卢沟桥才返回,又下旨准许襄王及襄藩宗室子弟可以不定期出封地游猎,礼遇之隆在诸藩中前所未有 。
天顺六年(1462年),英宗再召襄王入朝会见,这一次襄王实在不愿再麻烦侄子皇帝大张旗鼓地奉迎推恩之礼了,也不想靡费朝廷巨资,于是以年老不能成行为由向英宗辞谢,英宗体谅叔父,同意了襄王的请求,不再勉强他来朝,但以后岁岁时时派人礼问襄王,加以抚慰,并厚赐金帛,亲亲之谊无以复加 。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英宗驾崩,皇太子朱见濡(即朱见深,英宗复辟时重立为皇太子并改名)继位,即明宪宗 。宪宗对于叔祖襄王依旧十分尊重,礼遇有加 。侄孙皇帝的宽厚优渥让襄王十分受用,从此在襄阳藩地安安心心地养老享福,度过了十四年富贵闲人的荣养生活 。
成化十四年(1478年),七十三岁的襄王朱瞻墡在襄阳王府内薨逝,朝廷赐谥号“宪”,称“襄宪王” 。自他以后,大明藩王再也没有之国后能够以亲王身份再次返回京师、入朝陛见的了,襄王两次返回京师参拜皇帝,成为大明宗室藩王中最后的入朝记录 。
襄王|恪守本分、明哲保身—一生无虞的最牛皇叔:大明襄王朱瞻墡
文章图片

襄王朱瞻墡一生,确实从没有生出过对于皇位的觊觎之心,却在机缘巧合之下,两次监国(居守)、三度被流言传为皇位继承者 。但他始终恪守本分、明哲保身,同时头脑十分清醒,坚决推辞不属于自己的显贵大位,历经七朝而安然无恙,自身平安终老,一生无虞,子孙也兴旺发达,荣华二百年 。明实录中赞誉襄王的“王小心清慎,笃于孝敬,尤为诚孝昭皇后所钟爱 。然能守礼法,远嫌疑,故虽有异议,不为上下所疑,卒能安荣寿考以终其天年 。”评语,确实忠实而客观地评价了襄王安守礼法、恪尽本分的一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