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差矣斋将躬举藉,岂宜卜慽更怀予—乾隆帝诸子的最终结局( 三 )


永珹自幼就知道自己不会入得皇父的法眼,被预立为皇储,所以心态一直比较超然,不争不抢,顺其自然 。他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正式成婚,次年其母嘉贵妃金氏就薨逝了,这一年永珹才十六岁(其弟永璇十岁、永瑆才三岁,皇九子早夭) 。生母去世后,永珹兄弟在皇宫中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乾隆帝对这几个儿子也没有过多的重视和关爱 。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七月,乾隆帝的十二叔履亲王允裪去世,没有留下子嗣,为了表示对于十二叔的“追崇哀悼”,乾隆帝“大方”地把当时在世的最长子——皇四子永珹过继出去,作为允裪的嗣孙,降等承袭了履郡王,以承允裪身后之祀(永珹过继的原因,我们后面再说) 。
永珹出继之后,生活平淡、波澜不惊,安安静静地读书、办差、随驾出巡,没有任何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二月,在为祖母崇庆皇太后(乾隆帝生母、即孝圣宪皇后)薨逝而服丧一个月后,三十九岁的永珹也随之病倒,并病重去世 。乾隆帝对于永珹的去世不胜痛惜,下诏哀悼:“皇四子履郡王永珹,秉性醇良、持躬端谨,朕诸子中次序最长 。昨因遘疾竟至不起,所有一切丧葬典礼,加恩照亲王仪注行 。”并让他的同母弟永璇穿孝祭奠,和他们的母舅金简一起,主持葬礼典仪事宜 。
乾隆|差矣斋将躬举藉,岂宜卜慽更怀予—乾隆帝诸子的最终结局
文章图片

永珹去世后,由唯一在世的儿子绵惠降等承袭多罗贝勒,绵惠于嘉庆元年(1796年)去世,没有留下子嗣,当时已经是太上皇帝的乾隆帝给皇孙过继嗣子,挑选了永珹的同母弟、成亲王永瑆的次孙奕纶为绵惠嗣子,以承永珹、绵惠的世系和身后祭祀 。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永珹的十五弟嘉庆帝颙琰追晋四哥为和硕履亲王 。
皇五子永琪:永琪生于生于乾隆六年(1741年),其生母为海贵人珂里叶特氏(愉妃) 。乾隆帝诸子的母族大多出身内务府包衣或汉妃、鲜妃,出身满洲八旗的只有原配孝贤皇后富察氏和继后那拉氏,再有就是诞育了皇五子永琪的愉妃珂里叶特氏(乾隆帝舒妃也是满八旗出身,不过其所生皇十子早夭,不再叙述) 。
因为生母出身的缘故,永琪自幼就被乾隆帝青睐有加,钟爱无比 。尤其是在乾隆帝的嫡子永琏、永琮相继夭折之后,虽然乾隆帝也曾公开说过:“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也 。”反思自己一心立嫡是非分之想,但乾隆帝暗地里从来没有放弃过“立嫡立长”的念头,母族是正黄旗满洲出身的皇五子永琪,就是他接下来着重考察的立储对象 。
永琪平安长大后,性格仁厚、聪慧纯孝,沉稳博学,骑射方面在皇子中也是出类拔萃,表现十分突出 。乾隆帝越来越觉得自己没有选错人,基本上已经决定把永琪当做下一位秘密建储的嗣君人选来对待了 。
为了给心中的储君人选永琪让路,乾隆帝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先把永琪最大的弟弟——皇六子永瑢过继给上一年去世的慎郡王允禧(乾隆帝二十一叔)为嗣孙,为永琪的储君之路铺下了第一块基石 。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五月初五端午节,乾隆帝在圆明园居九州清晏殿准备举行宴会,召诸皇子及宗室王公大臣前来共度端午 。但在宴会尚未召开之时,园内突发大火,并迅速蔓延至九州清晏殿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是永琪及时赶到,不顾火势凶险以手臂击破殿门,背起慌乱中的乾隆帝,迅速逃离了火海 。事后,乾隆帝更加欣赏永琪的忠孝之心和果敢坚毅的品德,愈发坚定不移地决定要密立永琪为储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