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差矣斋将躬举藉,岂宜卜慽更怀予—乾隆帝诸子的最终结局( 四 )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一月,乾隆帝为了继续给永琪铺路,把在世的长子——皇四子永珹出继给去世的十二叔履亲王允裪为嗣孙,从宗法上取消了永珹实际上的长子地位 。而皇五子永琪就成为了乾隆帝在世最长的皇子,从而获得了被秘密立储的合法地位 。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乾隆帝将二十五岁的皇五子永琪册立为荣亲王 。乾隆帝在位时期,生前即封亲王的皇子一共只有四位(除永琪之外,只有皇六子质亲王永瑢、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即嘉庆帝)在乾隆帝在位时获封亲王,但距永琪封亲王时已经是二十多年后了 。)这清楚地表明,皇五子荣亲王永琪的名字,即将被写入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鐍匣内的传位诏书中了 。
乾隆|差矣斋将躬举藉,岂宜卜慽更怀予—乾隆帝诸子的最终结局
文章图片

可世事难预料,就在永琪晋封荣亲王后不过两个月,他就莫名其妙地患上了附骨疽(骨结核)之症,这在当时属于绝症 。心急如焚的乾隆帝焦虑不已,急命太医院用心医治 。但永琪的病势十分沉重,太医们多方医治也无法使其痊愈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三月初八,永琪病重不治,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六岁 。对于步入老年的乾隆帝来说,再一次失去了属意的储君人选,不啻为最沉重的打击,乾隆帝的精神几乎面临崩溃 。
二十多年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老皇帝已经确立了储君人选,宗庙已经有托 。但他在想起早逝的爱子永琪时,还唏嘘感慨,痛惜不已:“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文、满语、蒙古语、马步、骑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将示明言,及复因病旋逝,朕乃不胜痛惜矣!”
永琪去世后,第五子绵亿(也是唯一在世的儿子)降等承袭多罗贝勒,并于嘉庆四年(1799年)晋封为多罗荣郡王 。此后永琪的后裔代代相传,爵位三降后以奉恩镇国公世袭,直至清末 。
皇六子质亲王永瑢:永瑢生于乾隆八年十二月(阳历是1744年1月),生母纯妃苏氏(即纯惠皇贵妃) 。因为生母出身汉人(后来才抬旗正白旗满洲),所以他和同母兄三哥永璋一样,在宫里的地位比较尴尬,乾隆帝在早期挑选皇储人选时,永瑢并没有进入皇父乾隆帝的眼中 。在乾隆帝看来,这个庶子以皇子的身份逍遥富贵一生,就是他人生从起点到终点的既定路程了 。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十六岁的永瑢奉旨迎娶孝贤皇后(乾隆帝嫡妻,已去世)的侄女富察氏为嫡福晋,当年冬天,在乾隆帝安排下,永瑢出继给去世的慎郡王允禧(乾隆帝二十一叔)为嗣孙,降等承袭贝勒(如上所述,乾隆帝这是为心目中的储君人选、皇五子永琪被密立为储君而提前铺路) 。
永瑢身为皇子,为人过于文弱,弓马骑射差强人意,文才方面倒是还可以,但勇武方面还是提不起来 。在乾隆帝看来,只要还有其他的人选,永瑢这样的文弱书生还是不要参与到建储之事里面来吧 。
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开始,二十五岁的永瑢正式参与政务,为皇父办差效力 。此后永瑢先后受命管理内务府,充任四库全书正总裁,兼管钦天监 。这些职责都偏向于文治方面,可见乾隆帝对于永瑢的文学素质还是很认可的,充分发挥了他的长处,人尽其才 。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永瑢被晋封为质郡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七旬万寿,质郡王永瑢领衔主持庆典,并操办庆典前后所需的一应典仪用度、物品、人事,其在朝堂上的地位和精明强干的能力可见一斑 。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十一月,永瑢被晋封为“质亲王”,同时总管内务府事务 。当时永瑢在乾隆帝诸子中年纪最长,且兼管的差事最多、最重要,可见乾隆帝对他的重视(虽然此时乾隆帝早已密立十五子永琰为储君,但是在政务方面,他还是比较倚重第六子永瑢的,这也有加紧锻炼他,将来给弟弟当好帮手和助力的意思在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