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名儒理学大师薛瑄生平事迹及主要历史贡献(组图)( 五 )


以“爱”感民,是爱民为民的重要前提 。只要能以“爱”感民,爱民为民就会立见效果 。薛瑄认为:“爱民而民不亲者,皆爱之不至也 。《书》(指《书经》)曰:如保赤子(象保护初生婴儿一样),诚能以‘保赤子’之心爱民,则民岂有不亲者哉!”(见《读书录》),他在《从政名言》中还引用孟子的话自警说:“视民如伤,当铭诸心(视民如伤,即看待民众就象看待受到伤害的人一样,不惊扰,忙救助) 。”他还指出:“所谓王道者,真实爱民如子 。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象孝敬自己的老人那样孝敬别人的老人,象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护别人的孩子的意思) 。上以是施之,则民爱之如父母者,有必然矣 。”当他亲封门村太师椅眼看到一些地方的民众“饱暖自足,而无一家之外徙者”的情景后,便深有感触地说:“化哓瘠为丰熟,抚疲困为安佚,致人称道,先后远近,同然一词,非尽心抚字者能然也(意为:把坚硬瘠薄的沟坡变成庄稼丰熟的田地,使疲乏的人成为安逸的人,为此受到称赞,前后远近,异口同声,若不是尽力关心抚爱民众的人,会是这样吗)?”(见《送永和汤大尹序》)如果为官者真能爱民如子,那么,民众也定会视官如父母,道理就是这样简单而浅显 。今日新鲜事br />关注教化 先复民性 www.br />
薛瑄提出的“复民性”,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感化,使民众明白义理,进而形成淳正的社会风尚和良好的社会公德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化民众也是爱民为民的一件大事 。br />薛瑄把教育感化民众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他说:“民不习教化,但知有刑政,风俗难乎其淳矣 。”(见《读书录》)又说:“法者,辅治之具,当以教化为先 。”还说:“民心至柔,真有不可强者,惟顺其心而道之,则无不以矣(意为:民众的心性一般都是很柔顺的,如果真有很强硬的人出现,只能是顺着他的心性加以引教,这样就不会有不服从的了) 。”(均见《从政名言》)他在诸多论著中,一次次表彰了重视教化民众的州县主事者,他称韩城知县李居敬正是因为能向民众“告以孝悌忠信,敦本厚俗之道”,“辞气恳恳,出于诚实,民为之感动”,从而使民众深为满意,取得了显著的政绩 。copyright br />薛瑄在教化民众、明白义理方面的要求很多,这里着重提及以下几点: 今日新鲜事br />一是注重正心 。就是要尽力保持心地的纯洁与正直 。薛瑄一再强调正心的重要性 。他说:“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王道不过如此 。”他指出“心术不正,则事事不正 。”(见《读书续录》)怎样才能心正呢?首先要重诚信,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其次要守本分,就是指“非理勿视,非理勿听,非理勿言,非理勿动”;再就是要当君子而不当小人,因为“君子取人之德义,小人取人之势利 。”(见《读书录》) www.br />二是讲求伦理 。薛瑄在《戒子书》一开头就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 。何谓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者之伦序是也 。何谓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天理是也 。于伦理明而且尽,始得称为人之名 。”这就是说,遵从伦理应是做人的起码要求 。以上所讲的伦理虽然多属封建礼教,但于当今继承传统仍有参考价值 。今日新鲜事br />三是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是指大公无私,是指仁、义、礼、智的天性;人欲是指自私为己,是指耳、目、口、鼻、百体的嗜好 。薛瑄就此谈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思天理,则心广而明;思人欲,则心狭而暗 。”(见《理学粹言》)他认为人欲就象“寇敌”,会伺机而入,须严加防范;他指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认真察省和克尽己私,能身体力行 。www.br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教育感化民众,薛瑄一直持“正己以正人,修己以治人”的观点 。他在《送朱知府赴任序》一文中颇有感慨地说:“己正而左右僚吏正,部属正,以致庶事无一之不正,…所谓千里之民,熙然相与以宁者,有必然矣!”为此,他一再叮嘱官吏们,一定要加强修养,严以律己,以高尚的品德、端正的行为,率先垂范,力求教化民众取得更好效果 。https://www.br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