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名儒理学大师薛瑄生平事迹及主要历史贡献(组图)( 二 )


薛瑄为官不但清廉律己,而且勤政爱民 。他诚恳地指出:“为政以爱人为本 。”“做官者,虽愚夫愚妇,皆当敬以临之,不可忽也 。”“爱民而民不亲者,皆爱之不至也 。”(以上均见《读书录》)他深刻阐明了爱民、养民;让民众富庶起来的重要性 。他说:“财出于民,费用广则财不足;财不足则赋敛重,赋敛重则民穷;民穷则力竭,力竭则本摇矣 。”(见《从政名言》)正是在这种爱民思想的支配下,薛瑄做官期间不断地为民请命,为民伸冤,动人事迹广为流传 。今日新鲜事br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复官不久的薛瑄奉命前往四川,协助巡抚佥都御史李匡平息川西苗彝作乱 。期间,他亲自到各处察看民情,发现当地贪官割剥、横征暴敛,致使百姓生活困苦,冤抑难申,作乱主要由此引起 。于是,他在作乱平息之后,便立即向朝廷奏本说:“番川远夷,但当羁縻之,不宜责以贡赋 。”他列举事实说明苗彝等少数民族地区民力已竭,财力已尽,只有减少贡赋,才可不生变故 。但朝廷对这一建议不置可否 。一气之下,他便向朝廷提出了辞官还乡的请求 。内容来自br />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全国发生大饥荒 。苏州、松江一带民众纷纷向富户借粮 。但富户们乘人之危,大抬粮价,囤积居奇,吝而不借 。为此激起民怨,便发生了民众群起抢富户粮食、烧富户房子的事件 。朝廷派太保王文前往查处,王为了表功,一下便查抄平民500余户,捕得200余人,并以谋反罪将其全部解京,奏请一齐问斩 。不少大臣都认为这是一宗大冤案,但慑于王文权势却不敢提出异议,只有大理寺卿薛瑄向朝廷奏章辨冤 。王文怒对别人说:“此老倔强犹昔!”但薛瑄却庄重地表白道:“辨冤获咎,死何憾焉!”最后经都察院官吏勘实,只严惩了为首者三四人 。www./font>
明代理学大师 内容来自/font>
永乐年间,青年时期的薛瑄便在元末著名学者徐怀玉、魏希文、王素亨等人的指导下,专心攻读宋明理学,颇有造诣 。从政以后,他更是勤学不辍,一有空闲,便亲自抄录《性理大全》一书(明成祖命胡广编著),认真读诵,经常深夜才眠;尤其是冬天的夜晚,他不顾寒冷,仍然燃烛苦读 。他在读书中,如有心得体会,便立即记载下来,后来记得多了,便集成《读书录》和《读书续录》,两书共23卷,后成为薛瑄在理学方面的重要论著 。copyright br />
薛瑄推崇程朱理学,在思想上总的是同程朱理学一脉相承的,但又并非程朱理学的简单延续,而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程朱理学 。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理无穷,故圣人立言亦无穷”的思想指导下,弃旧图新,提出了不少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倾向的观点,对明中叶兴起的理学唯物主义思潮起到了首倡和先导作用 。首先,他批判和改造了朱熹“理在气先”和“理、气决是二物”的唯心主义理气观,明确提出了“理在气中,以气为本”的新观点 。他反复强调:“理只在气中,决不可分先后 。”(见《读书录》)“理与气一时俱有,不可分先后;若无气,理定无止泊处 。”同时,明确指出“理气决是二物”的说法是错误的,他说:“理与气无间亦无息 。”“理气浑然而无间,若截理气为二则非矣 。”(以上均见《读书续录》)他坚持气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原始的物质本体的观点,他说:“天地间只一气 。”“天地万物皆气聚而成形 。”(均见《读书录》)以上这些论述都是非常正确,应该充分肯定的 。br />
薛瑄一贯倡导求实理、务实用的实学思想和学风,他不但明确提出了“实学”的概念,而且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他说:“人于‘实’之一字,当念念不忘,随时随处省察于言行居处应事接物之间,心使一念一事皆出于实,斯有进德之地 。”又说:“为学不在多言,亦顾务行如何耳!”他在强调行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肯定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如说:“知理而行者,如白昼观路分明而行,自无差错;不知理而行者,如昏夜无所见而冥行,虽或偶有与路适合者,终未免有差也 。”(以上均见《读书录》)由于薛瑄力倡“实学”,并一生躬行实践,所以他的学说被时人称为“笃实践履之学”,他本人被誉为“实践之儒” 。copyright br />“复性”说在薛瑄理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薛瑄的“复性”说,虽积极维护程朱的“道统”观念,本质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其中也不乏唯物主义观点 。如就“性”的本源来说,朱熹认为“性”是天赋,来自先天;而薛瑄则认为“性”是“理”,主要形成于后天 。在对“复性”的具体解释上,朱熹指出,“复性”就是要恢复人的本然之善的天性;薛瑄却不然,他说“复性”就是要按理视、听、言、动 。不难看出,薛瑄的“复性”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朱熹“复性”说的修正和完善 。copyright br />教育大家 copyright br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