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路|合法上路的政策背后,无人配送加速进击商业化


上路|合法上路的政策背后,无人配送加速进击商业化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脑极体
在交通出行领域,自动驾驶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已经有十来年。经过这些年的技术积累和初步的商业化试验,自动驾驶已经在开放商用的道路上逐渐加速。无论是我们目力所及的搭载L2-L4技术级别的乘用汽车,还是智能重卡与robotaxi的一一商业化落地,无不在说明自动驾驶的商业化黎明已经翩然而至。这其中,智慧物流领域的无人配送车商业化也在政策推动下跃跃欲试。
五月末,北京发布《无人配送车管理实施细则》,颁发了首批无人配送车车辆编码,美团、京东、新石器成为首批获牌企业,无人配送车要合法上路了。
无人配送车不是新鲜的产物。早在2016年,各大企业都在纷纷布局无人配送,美团、京东、阿里等争先恐后跑步入局,而一众创企也在资本的加持下纷纷入场。
因为技术与政策的原因,它们一直都是在封闭园区高校等场域试运营。而此次政策的开放与支持,对于无人配送行业来说,是加速其商业化进程的里程碑。已经发育成长五年的无人配送,形成了怎样的行业格局?无人配送是一个资本追逐的虚火还是好故事?无人配送对物流新生态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想要理清楚这三个问题先从行业的布局开始看起。
无人配送行业的现状格局我们知道,电商行业与外卖领域的市场规模正不断扩大,配送的东西种类愈发繁多。无论是快递还是外卖、生鲜等,都给末端配送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无人配送车作为末端配送的有效补充,无论是对行业痛点的解决还是其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都让互联网巨头与创企加快商业化的步伐。
阿里、京东、美团、苏宁等企业是现在国内无人配送赛道的主要玩家,其背后自带的业务场景需要智慧物流产品配送的应用。目前大家服务各自体系内的配送业务,即美团专注送外卖,而阿里、京东和苏宁专注于快递配送业务。
上路|合法上路的政策背后,无人配送加速进击商业化
文章插图
美团目前新一代自研无人配送车主要是在北京地区落地运营,能适应全天24小时运营需求,协同快递小哥分拣和派送的繁重工作。截至目前,美团的配送服务已覆盖20多个小区,累计配送3.5万订单。美团预计3年内在北京上海深圳落地万台无人配送车,而无人配送车未来的成本也将控制在15万元以内。
阿里方面,其无人配送小车——小蛮驴,率先在菜鸟驿站大规模投用,陆续进入多个高校、社区、园区。目前已经成功在15家高校运营,服务了30万师生,单台每天最多可以配送500个包裹。未来一年,菜鸟将投入1000辆物流“小蛮驴”进入校园和社区。
京东与美团的发展相当,都是在2016年的开始布局发展。京东的首个无人配送车于2016年发布,2017年第一次进入大学校园运营,2018年逐渐在国内多个城市的开放道路跑起来,2020年实现城市级智能配送运营。目前其最新一批搭载L4级别自动驾驶套件的智能快递车批量投用,加入到北京、上海、常熟等地的京东618服务及后续规模化运营中。
美团、京东、阿里的无人配送车的业务未来计划都是增加运营的数量,3年内规模部署量产。这几家巨头无人配送车得益于自身业务框架的需求,无论是运营的模式还是无人驾驶技术的积累,都具有先发优势,领先行业发展。
但是对于创企来说,在小件快递的流程已经非常标准化的情形下,物流行业由三通一达、菜鸟、京东把持下,效率已经被打磨到极致。创企在物流行业的切入与发展就有点举步维艰,需要进行新场景的开拓与挖掘,在疫情的当道下,消杀、防疫、安防都能见到创企的身影参与。创企也因为技术与产品的优势在无人配送产品和解决方案上跟巨头合作,比如新石器和毫末智行等头部创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