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路|合法上路的政策背后,无人配送加速进击商业化( 二 )
无论是互联网巨头的先发优势还是创企对于新场景的探索深耕,随着行业市场需求和政策的演进将进行新一轮的竞争,在试运营的阶段里面摸索试探的时代已经赶不上趟了。哪怕是在成本和效率有限的挑战下,大家都在积极参与商业化运营试水,一味靠资本回血的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行业需要看到清晰的商业盈利。
无人配送快速商业化的关键无人配送的路权现已打开,政策方面有了上路的标准。现下,对于无人配送业务想要快速商业化发展的关键就是解决成本与效率的桎梏。
【 上路|合法上路的政策背后,无人配送加速进击商业化】从成本角度而言,物流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对于成本比较敏感,在无人配送成本高于人工配送的阶段,很难进行大规模的推广。而这也是现下无人配送没有快速规模部署商业化的根本原因。
传感器、芯片、激光雷达等硬件设备的价格较高。据悉,目前部分无人配送车企业能够做到整车成本20-25万元左右,甚至还有整车成本在50万元左右的车企,只有规模化量产以后才能有效降低自动驾驶的装备成本。据行业内人士分析,大概在未来的三五年,整车的硬件系统成本将会被控制在15万以下。
成本的限制解决了,大规模应用的路就铺好了,而效率提升的根本与无人配送车的技术相关。另一方面,技术的提升也间接提升其安全性能给予政策更多包容和审慎空间,反哺无人配送的商业化快速落地。
从技术层面来看,无人配送的底层技术与无人驾驶中的思路基本一致,即通过云端和硬件传感器的结合,实现车辆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决策、车辆控制执行等核心技术。但无人配送车相对于robotaxi、智能重卡等车辆技术来说,简单许多,因为其轻量、低速、载物、特定道路行驶等特征。
轻量级的优势就是小巧敏捷,因为车子越重对周围物体产生危险的风险越大。运人和运物对于车辆的安全性能与舒适性能要求差别也不小,对控制算法的要求也就很高,尤其是在高速运行的场景下。而低速下的无人配送车对于传感器和算力算法的要求就没有那么苛刻,能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反应以及正常行驶中计算速度适合即可。
在非特定道路上运行,路况复杂风险较大,对于车辆的感知、决策、控制等能力要求较高。而对于在特定道路的无人配送车辆来说相对比较容易,因为所有道路的场景,包括路标、红绿灯可以预先进行针对性优化。
在硬件层面,无人配送车普遍采用16线的激光雷达,与robotaxi、智卡的激光雷达相比其低线束雷达具有制造工艺要求低、价格低的优势,更易量产。而无人配送车线控底盘方面,也与乘用车差异较大,其底盘尺寸比一般汽车小。许多传统汽车上的零部件,比如轮毂、轮胎、制动器等无法直接使用,需要开发专用底盘。国内线控底盘制造商目前产业发展相对成熟,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相关、机器人移动平台等,但无人配送车底盘相关的技术、生产标准有待统一。
虽然技术相对于自动驾驶乘用车来说简单一些,但是因为其无人驾驶整体的底层技术还是有限,涉及到未来商业化非常规道路的运行,复杂的路况对于无人配送车来说还是需要一段技术的进阶和革新。无论是载人还是载物,在什么级别的自动驾驶,当进入到实际道路中,如果无法保障乘客和行人中任意一方的安全,自动驾驶车辆就注定被限制在特定的区域运行。安全需要技术的保障,否则很难进入到广阔的商域中实现价值。
拉动商业化进程的三驾趋势马车无人配送的商业价值实现离不开技术以及成本的限制,但是在长期的未来趋势中,也需要能够拉动其快速发展的马车。没有未来行业趋势的根本需求,表面的技术以及成本问题解决了也不能保证其走得长远。
推荐阅读
- 黑客|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19岁黑客远程破解逾25台特斯拉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猫腻|拼多多的商品这么便宜,都是山寨、假货吗?看完才发现其中猫腻!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斐乐公司|网购平台销售数据可作为确定赔偿数额的依据
- 安全风险|苹果将出席白宫会议讨论开源软件的安全风险问题
- 蚂蚁集团|数字人民币:支付巨头的大考,平台的机会
- 黄莎莎|绿韵碧波庭:女性群体的“中年危机”不应被忽视
- 变现|微信红包封面背后的“怪圈”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