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翰林院有何变化?区别在哪里
还不知道明清时期的翰林院有何变化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翰林院在中国历史上是较为特殊的机构,它是封建社会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官僚结构,同时,它带有极其鲜明的儒家文化色彩 。西汉的杨雄的《长杨赋》中曾云:
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藉翰林以为主人,子墨为客卿以风 。
这是“翰林”二字的最早出处,本意为:文翰如林,有才学之人荟萃如斯 。
公元738年,唐玄宗李隆基建立翰林院,翰林院学士逐渐取代了中书舍人的位置,成为为皇帝起草各种敕令和圣旨的主要机构 。宋朝时,翰林院的位置日渐重要,也有部分宰相出自翰林院,例如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蔡京等,在当时,翰林院已经成为培养宰辅的渠道之一 。
到了明朝,特别是在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以后,翰林院的政治作用凸显,明英宗之后,官场流行一句话,叫“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翰林院的高门槛、大前途 。
【明清时期的翰林院有何变化?区别在哪里】到了清朝初年,尤其是在雍正建立“军机处”之前,翰林院在清朝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比明清两代翰林院的制度,来浅谈清朝在翰林院的三大“创新” 。
明清两代翰林院简述
文章图片
1.明朝翰林院:从词臣到储相之地
明朝翰林院的成立较早,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前一年(吴元年,公元1367年),在南京已经开始筹建翰林院 。最初名为“翰林国史院”,第二年,明朝建立,改名为“翰林院”,其最高官职为翰林学士(正三品) 。以下还有侍讲学士(正四品)、修撰(正六品)、编修(正七品)等职 。在建文、永乐等不同时期,翰林院的人员建制和官员品级有所改变,但大同小异 。
当时翰林院的主要职能有五点:
其一,编修国史、实录和全国地理、水文等书籍 。
其二,协助六部制定法令、礼乐等制度 。
其三,给皇家讲解经史等传统典籍 。
其四,帮助皇帝草拟敕令、诏书 。
第五,协助主持全国乡试、会试、殿试等 。
另外,翰林院还要做大量的奏折、文书的誊抄、归档事物 。
洪武十三年,因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 。大权独揽后,因精力有限,翰林院开始分担一部分政治职能 。据《明太祖实录》卷139记载:
命法司论囚,拟律奏闻,从翰林院、给事中及春坊正字、司直郎会议平允,然后覆奏论决 。
从这以后,翰林院学士开始参政 。
到了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为了应对繁杂的政务,朱棣成立了“内阁”,第一批内阁大臣一共有七人,都来自翰林院,据《明经世文编》所载:
太宗皇帝入继大统,首摧翰林编修,初建内阁于奉天门内,简任翰林之臣七人其中,所职代言,属时更新,凡制诰命令诫救之文日移,而礼典庶政之议,及事之关机密者,咸属焉 。”
这里提到,朱棣登基后,对翰林院的七人非常重用,所有的诏令、礼典,政务等涉及机密的事情,都会让这七人来处理 。从此之后,翰林院大臣入内阁的惯例形成 。特别是到了明英宗之后,形成了“无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 。从宣德年间的“三杨”开始,再到明朝中后期的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明朝翰林院为内阁提供了大量的政治人才 。翰林院庶吉士等职成了朝廷的储备宰相 。翰林院已经不再是明朝之前的文学侍臣的代名词,而成了炙手可热的政治机构 。《明史·选举制》对这个时候的翰林院评价为:
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 。
推荐阅读
- 黑客|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19岁黑客远程破解逾25台特斯拉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猫腻|拼多多的商品这么便宜,都是山寨、假货吗?看完才发现其中猫腻!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斐乐公司|网购平台销售数据可作为确定赔偿数额的依据
- 安全风险|苹果将出席白宫会议讨论开源软件的安全风险问题
- 蚂蚁集团|数字人民币:支付巨头的大考,平台的机会
- 黄莎莎|绿韵碧波庭:女性群体的“中年危机”不应被忽视
- 变现|微信红包封面背后的“怪圈”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