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翰林院有何变化?区别在哪里( 五 )


明代设翰林院于东长安门外,视之与部院等,坐耗俸禄,毫无一事,惟以为入阁之阶 。
可见,明代翰林院官员,除了个别入阁的,很多资源都浪费了 。他们只能“空耗俸禄” 。
在清朝,因为翰林学子不仅可以通过正常的渠道晋升为侍郎、尚书、大学士等要职,更有“经筵日讲”和“入值侍班”等机会接触到帝王,仕途上机会更多 。
究其原因,清朝翰林院的政治地位提高,有三点非常重要的原因:
明清时期的翰林院有何变化?区别在哪里
文章图片
第一,因民族原因,清朝统治者对汉臣的使用并非随心所欲,但需要借助才华出众的汉臣来辅佐自己,而才华出众的汉臣大多出自翰林院,所以翰林们在这方面有诸多优势 。
第二,因“经筵日讲”和“入值侍班”等制度的建立和强化,翰林官员接触皇帝的机会变多,不仅皇帝从翰林院提拔官员的概率增大,同时翰林官员在仕途晋升上的偶然性也在增大,所以推动了翰林院在清朝的政治地位 。
第三,清朝统治者革除了明朝翰林院的诸多弊端,提供更多的职位给翰林们,让翰林院儒生们的出路更多了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曰:
降及清代,鉴于前明之弊,变通馆制,广开仕路:除内阁外,翰林官内而可升部院、京堂、科道,外则可转司道、藩桌、知府,通过内外互转之制,“使之历练民事,以资任用 。
可见,由于民族和特殊的制度,清朝翰林院官员的出路的确比明朝要更多,更好 。长此下去,翰林院在清朝的政治地位自然上升,这也是清朝翰林院的特色和创新之一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