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翰林院有何变化?区别在哪里( 四 )


早在皇太极登基不久,天聪三年,就已经有文臣入职皇太极的书房,当时称为书房官,例如当时著名的汉臣范文程就曾是皇太极的书房官 。到了顺治年间,翰林院(或内三院)的大学士和学士们已经有入值的情况存在,只是当时还未形成制度 。据《词林典故》记载:
明清时期的翰林院有何变化?区别在哪里
文章图片
顺治十年冬,命内院大学士、学士于太和门更番入值 。
到了顺治十六年,翰林院入职制度正式确立了入值侍班制度,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曰:
顺治十七年六月谕:“翰林院各官,原系文学侍从之臣,分班直宿,以备顾问……令翰林官直宿,联不时召见顾问,兼以观其学术才品 。”
当时入值侍班的基本情况是:从翰林院抽取读学士、讲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3人,编、检各6人,合计24人,分为三班,轮流入值在顺势身旁 。这样,每班有读学士、讲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一人,编、检各2人,共8人 。入值侍班制度从此延续多年,并且声势越来越大 。
清朝为何会如此强化翰林的入值侍班制度呢?从本质上说,有两方原因:
其一,清军入关后,顺治、康熙两位皇帝冲龄即位,在继位之初,各方面学识智慧都不算超群,他们需要更多的翰林儒生们进行日常辅导,所谓“选博学之人辅导,讲究文义”。
其二,皇帝发布诏令、谕旨等代表着最高权力,因此字字句句都需要熟悉儒学的大臣来斟酌,翰林院有精力、有能力来胜任这份工作,因此才让翰林院入值侍班 。
以上两个原因,同时也说明了入值侍班最初的两个目的,第一是辅导帝王学习、第二是做皇帝的文书,帮皇帝起草诏令等 。
随着入值侍班制度的发展,到了康熙时期,又形成了独特的“南书房”,以高士奇、张英二位翰林大臣入南书房为标志,清朝翰林院入值制度发展到了高潮 。此时的“南书房”,已经不是普通的“入值侍班”,而是作为康熙执政的智囊和私人秘书了 。据《养吉斋丛录》云:
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若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视草 。
可见,最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翰林三者分工明确,南书房地位虽然特殊,但其本质上还是翰林入值侍班制度的升华 。
创新(三):推动翰林院的政治地位
明清时期的翰林院有何变化?区别在哪里
文章图片
自明朝明英宗之后,虽然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这仅仅说明了内阁成员都来自翰林,但并不能说明翰林官员的普遍地位 。清朝康熙时期,随着儒学成为清朝官方的主导文化,经筵日讲和入值侍班都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强化,从事这些工作的翰林们地位相比前朝,明显提高 。他们因为常伴皇帝左右,而得到皇帝的信任 。以熊赐履和李光地为例 。
熊赐履在翰林院人掌院学士四年,屡次主持经筵日讲,就被提拔为武英殿大学士,直入内阁 。凭借给康熙讲课,就能迅速成为朝廷大员,这种情况十分罕见 。
李光地是康熙最为信任的汉臣之一,康熙二十五年,李光地人翰林院掌院院士,开始入值侍班,因此得到康熙的赏识,后来李光地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
另外,再如高士奇,此人出身低微,因为才华出众,被康熙以翰林的身份召入南书房,成为一时之权臣 。
再对比明朝时期的翰林院,《词林典故》云:
翰林院迁官始自詹事府左右春坊、司经局,循至学士 。其转则吏部尚书、侍郎,以至内阁,不及他途 。
也就是说,明朝时期,翰林官员虽然有升迁的途径,甚至可以位极宰辅,但这毕竟是少数 。绝大多数翰林学子,空耗半生,没有机会成为侍郎、尚书、内阁宰辅,也就沉寂下来 。有明一朝,翰林官员的地位普遍不高 。同样的道理,在《啸亭续录》中说的更加直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