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翰林院有何变化?区别在哪里( 三 )


谁来负责给帝王来讲课呢,黄佐在《翰林记·开经筵》中记载:
经筵官有知经筵事、同知经筵事,讲官推举,皆出内阁翰林 。
也就是说,给皇帝讲课的人必须是饱学之士,而当时的饱学之士都集中在一个地方,那就是翰林院 。明朝时期,也有过经筵日讲,但《清圣祖实录》评价明朝的经筵是:
人主惟端拱而听,默无一言 。如此虽人主不谙文义,臣下亦无由而知之 。
也就是说,明朝的经筵制度,都流于形式,而清朝则大不相同,因为他们是来真的 。
在顺治二年,汉臣洪承畴等人就上书顺治,提议要聘请满汉翰林学子为顺治倾授“圣学王道”,让年幼的顺治接受治国教育 。《清圣祖实录》云:
伏祈择满汉词臣朝夕进讲,则圣德日进,而治化益光矣 。
之后在顺治五年和顺治八年,汉臣们又多次上奏,强烈提议举行经筵大典 。到了顺治九年,终于确定了经筵日讲制度 。到了康熙九年,翰林学士熊赐履在翰林院为康熙进讲《道千乘之国》《务民之义》等经典,让康熙非常受用,当即“大喜,随命取经筵日讲仪注以进”,同年,康熙下旨:
“帝王图治,必稽古典学,以咨启沃之益 。经筵日讲,允属大典,宜即举行 。尔部详察典例,择吉具仪奏闻 。”(出自《清圣祖实录》)至此,经筵日讲制度走向高峰,康熙几乎每月都要听几次课,以提高自己的儒家涵养和治国理论基础 。从此之后,清朝的经筵日讲制度,也逐渐成了清朝帝王培养教育之关键 。
经筵日讲制度对清朝的封建统治意义重大,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清朝帝王的儒学素养 。
清朝统治者出自关外,清军入关后,其统治理念和中原主流的儒学文化截然不同 。培养和提高清朝帝王的儒学素养,对清帝理解汉文化、治理汉族百姓至关重要 。
明清时期的翰林院有何变化?区别在哪里
文章图片
第二,完成满洲传统政治到封建儒家制度的过渡 。
爱新觉罗家族从关外的牛录制度,过渡到八旗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等,采取的都是满洲独有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和传统的儒家思想并不完全相融 。因此融入传统的儒家制度,是统治全国的必要条件 。而经筵日讲制度,完成了满洲传统政治到封建儒家制度的过渡 。
第三,缓和满汉冲突,促进民族融合 。
清朝顺治、康熙年间,统治者入中原不久,因习俗、文化等不同,酿成满汉冲突 。经筵日讲制度促进了满洲统治者了解汉族文化,对缓和满汉冲突,促进民族融合起了推动作用 。
清朝之所以会如此重视经筵日讲制度,实际上有三点原因,而且缺一不可:
其一,顺治、康熙两位皇帝登基时,皆是幼年,可塑性极强 。所以,不管是满洲宗室还是汉族大臣,如果想要国运昌隆、国君大有作为,必须要做好帝王的教育 。
其二,因为经筵日讲大多以汉族儒学为主要内容,而清朝初期汉族大臣的地位并不高 。因此,很多汉族大臣希望通过此举,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同时维护和皇帝的关系 。
其三,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满汉文化冲突严重,政治上也十分需要通过经筵日讲来缓和文化矛盾 。
总体来说,经筵日讲制度虽然并非清朝所创,但清朝因为独特的历史背,却对这一制度空前重视,并且加以系统化的改造,使经筵日讲成为清朝翰林院的一个 “创新”之一 。
创新(二):强化翰林院“入侍班”制度
在清朝初年,翰林院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入侍班”,强化翰林院“入值侍班”制度,是清朝翰林院的另外一个“创新” 。
所谓“入值侍班”,实际上就是让若干名有学识的翰林文臣按班次陪伴在皇帝身旁,随时扈从,供皇帝咨询,充当智囊和文书等职务 。和经筵日讲相比,入值侍班让翰林官员有更大、更实际的权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