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万字长文:中国跨境电商二十年

编辑导语:互联网的发展无疑对许多行业都带来了巨大变化,跨境电商的演变便体现了这样的过程。中国的跨境出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文化的交融理解,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着版图。本篇文章里,作者总结了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二十年历史,不妨来看一下。
万字|万字长文:中国跨境电商二十年
文章插图
笔者虽然是个爱时髦的90后,但却一直对各种历史很感兴趣,每次研究行业的时候,总免不了好奇:这行业是怎么来的呢?
在研究跨境电商时,笔者常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出口是一个已经存在很久的行业,互联网到底是怎么改变了这个行业的生态呢?今天的跨境电商又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当年跨境电商也有那么多的公司,客观来看他们做得怎样呢?他们做好或者没做好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明得失,可以给我们今天的生态提供多一个角度的思考。为了研究这些问题,本好奇猫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听许多前辈讲那过去的事情,试图描绘一下过去二十年来出海电商的波澜壮阔。
一、回到二十年前,走向世界的开始按照互联网史学家的写法,开篇第一句话,一定是“某某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时间回拨正好二十年,这一年是2001年,这件大事是中国加入了WTO.
自从改革开放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理念以来,中国入世,谈判了十几年,签署的文件足有1000多页,重达十几公斤。
这件国际事件的政治影响暂且不论,但在商业上最直接的变化就是:中国商品开始名正言顺地走向全世界。这也让很多人看到了新的商机:走出国门是新的大势。只不过那时候还没有跨境电商这个词,商品出口统称“外贸”。
2001年以前,是一个纯净的时代,没有谷歌facebook也没有亚马逊,那时候外贸的交易以大宗货物为主,主要的交易场景就是历史悠久的广交会。广交会自1957年开始,就是中国外贸人的最大阵地,2000年左右,参会采购商就已经有十万多家,啥概念呢?今年chinajoy的参展商大概也就几百家。
【 万字|万字长文:中国跨境电商二十年】早年的外贸以“找货源”为主,外国人觉得哪些会好卖,哪些有需求,就会在中国找相应的厂家进行生产。美国老牌的百货商店,Macy’s、Target、Walmart,都会来广交会找代工厂,带着made in China的各种产品开始大量出现在世界各地。
当时的盛况是怎样的呢?一位早年在中国做采购的美国朋友回忆说:“每年广交会就如同一个盛大的节日,不仅有各种各样的中国商品,还有很多老外拿着各种千奇百怪的东西来,问中国的工厂:这个你们能做吗?那个你们能做吗?有异国的服饰、工具还有香水等等,那时候很多中国人根本就没见过这些东西,都觉得很稀奇,但也会尽力满足客户的要求。”
每年广交会期间,不算商品的交易额,光是来往的机票、酒店和旅游,就高达上亿。
不得不说,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外贸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承接这些外单而兴起的工厂,后来形成了许多闻名世界的产业带:义乌的小商品、南通的家纺、番禺的内衣、澄海的玩具等等,发展出了一大批产业集群。
外单带来的不仅是外销的机会,也给国内引进了一批工业化产线,来自日本德国等等的生产机器开始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运转起来,也造就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乡镇企业故事。
一边是海外需求,一边是国内供给,随之而来的就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量的中间商。在互联网还相对原始的阶段,这个链条是怎么运作的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