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万字长文:中国跨境电商二十年( 五 )


关于这个法律问题我们暂且不论了,这场官司一直拉锯了五年,后来还入选了哈佛法学院案例。经过了多次审判,各方势力博弈,闹得沸沸扬扬。最后的结果是谷歌胜诉,但赔偿了一笔不少的数,具体是多少并没有透露,坊间传言估计要上亿美金去了。但从2010年宣判之后,谷歌就开始了更为严格的监管和反欺诈。
万字|万字长文:中国跨境电商二十年
文章插图
一旦平台出手,卖家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本来就是原始丛林弱肉强食,现在又来了一个狮子王,闷声发大财就不那么容易了。
在07-08年一波电商高峰后,10年后就渐渐开始走下坡路,也让卖家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卖家开始利用自己多年对业务的理解,转型成为各种技术或服务平台,比如早年著名的四海商舟、纵腾云途等,都是卖家出身,还有后来的跨境支付、最近火到不行的各种ERP/SAAS等,很多也都是卖家在提炼自己和同行的需求之后开发出的产品。
而另一部分的卖家,开始隐约感觉:这种到处搞流量的游击队打法太累了,要是有人能把流量整合一下就好了。
显然有人也跟他们想到一块去了。2010年,阿里速卖通上线。2012年,亚马逊全球开店入驻中国。2013年,wish开始中国招商。
至此,跨境电商开始进入平台时代。
四、平台纪元,想说爱你不容易电商平台这个事,堪称21世纪最伟大创举之一,虽然说起来淘宝vs.ebay,京东vs.亚马逊都似乎有点相互映射的关系,但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中美各有千秋,都产生适应了自己国情的创新,是很了不起的。
中国如此大的市场,是任何一个放眼全球的巨头都不会想错过的,所以美国的电商平台也几乎都在很早期就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不过显然路线跟他们一开始想的不一样,真正让他们活跃起来的并不是他们希望获取的中国买家,而是中国卖家。
虽然目前卖家规模最大的是亚马逊,但进入中国最早的平台不是亚马逊,而是ebay。就如同阿里当年抄的也不是亚马逊,而是ebay,2000年代的早期,C2C或者说小B2C还是主流,易趣新蛋之类的也甚是热闹。
关于电商平台从C2C到B2C的演进又是另一个值得万字长文写一写的话题了,笔者在这里就不展开了,但简而言之,C2C平台上的卖家更符合真正的交易对手方的定义,平台起到的主要是汇聚和匹配流量的功能;而B2C平台上的卖家则更像是供货商,比如今天的亚马逊,与其说是把货卖给消费者,更像是直接批发给亚马逊。
但是在平台早期,甚至连电商这整个行业都是早期的时代,卖家们很少会想太多关于平台的问题:淘金的人只想淘金,与金矿主无关。早期的平台给卖家提供的最重要的就是现成的流量,与之前各种独立站要靠卖家自己去到处薅流量相比,平台直接把要买这个东西的人导给要卖这个东西的人,效率一下子就高了。
其实广义上的中国平台卖家,早在平台成立之初就有了,只不过那时候很多的中国卖家并不一定身在中国,反而是很多海外华人或留学生最早看到这个机会。因为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是最早看到国外电商和国内货源之间巨大差值不匹配的,比如一支笔在中国卖一元,在美国就是一美元,在欧洲就是一欧元,所以那种2万块启动资金滚出100倍的故事比比皆是。
在独立站群的时代,搞流量搞物流对于这类人来说太麻烦了,但有了平台就不一样了,这些问题通通搞定,注册一个账号,国内找点现成的货,马上就能赚一笔。
万字|万字长文:中国跨境电商二十年
文章插图
平台有三好:简单标准利润高,如同所有平台红利期一样,最早抓住平台流量的人是最吃香的,越早进入的人赚的越多。无论是在ebay上,亚马逊上,还是后来的速卖通、wish上,诸多“大卖”开始出现,各种x虎x少也开始行走江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