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厉害的APP都经历过的3个阶段,你知道吗?

编辑导语:纵观众多平台,近些年来都做起了自己的的社区,就连互联网招聘平台也开始试水。为什么大家都开始做社区,这就需要从产品的需求出发。作者从产品运营角度分析了厉害的APP经历过的三个阶段,一起来看下吧。
需求|厉害的APP都经历过的3个阶段,你知道吗?
文章插图
想必细心的同学都发现,这两年很多APP都开始做自己的社区。
其他不讲,就比如某些互联网招聘平台最近就开始试水了。可能很多同学都会有些许错愕,怎么招聘App都开始做社区的念头?
有关“产品社区”的话题,其实我在上一个专栏(去年9月4号)我开始写关于搭建产品社区的内容,是《搭建APP社区,是产品平台化的第一步》。
其实不止招聘App,一些垂类电商平台最近都做刻意去自己的产品社区。
为什么?
一、产品的用户需求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在产品经理的圈子里,有一个有名的KANO模型,该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KANO模型将需求划分为:
必备型需求、期望型需求、魅力型需求、无差异需求、反向型需求5种。
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或者说需求具备程度)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需求|厉害的APP都经历过的3个阶段,你知道吗?
文章插图
1. 必备型(Must-beQuality)需求呈正相关。用户觉得理所应当的功能,未实现用户会不爽,实现了用户觉得应该。
例如:微信的消息免打扰功能(包含公众号消息、微信群消息、个人消息)。
2. 期望型(One-dimensional Quality)需求呈正相关。用户带有期待的功能,未实现用户会失落,实现了用户会满意。
例如:谷歌浏览器被异常关闭,重启时将会提供两种选择,一是恢复被异常关闭的浏览网站,二是重新打开新的页面。
3. 魅力型(Attractive Quality)需求呈正相关。用户意想不到的功能,实现了用户会拍案叫绝。魅力型功能可以是一个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它能够快速拉开和竞品距离,让产品独具一格,这类需求百里挑一。
例如:支付宝的蚂蚁森林虚拟种树功能,该功能上线后,大大提高了支付宝用户的留存率,并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产品。
【 需求|厉害的APP都经历过的3个阶段,你知道吗?】(今年,我也做了一个类似的养成类互动游戏,其留存率比会员用户留存率要高,损益测算也比其他用户群体明显要好,如大家有兴趣下一期单独发文拆解该案例给大家。)
4. 无差异型(Indifferent Quality)需求无相关。用户觉得可有可无的功能,实不实现都无所谓。无差异型需求的实现不能给产品锦上添花,实现了其实是一种浪费资源的体现。
例如:微信在2018年底推出,在个人页面拍摄短视频的功能,该功能与发布朋友圈拍摄短视频功能无太多差异,个人认为用着很鸡肋。
5. 反向型(Reverse Quality)需求呈负相关。用户觉得有了该功能显得累赘,还可能会给用户带来厌恶感。
例如:此类功能不多,如实在要举个例子,暂无。
*正相关表示具备程度越高,用户满意度越高;负相关表示具备程度越高,用户满意度越低;无相关表示两者间无特定关系。
需要强调一点,需求的定性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交互方式的日益成熟、产品服务越来越好,推动用户将会获得越来越好的体验,那么,“魅力型需求”可能成为“期望型需求”,“期望型需求”成为“必备型需求”。比如:在2G时代,聊天发送视频和图片是“期望型需求”,到3G、4G时代,则演变成“必备型需求”,在5G时代则变成了“无差异需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