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我们的互联网,正在被打造成“上瘾机器”( 三 )


文章插图
但事实当然没那么简单,因为人们的惰性是非常强烈的:瑞典经济学家安娜·布雷曼(Anna Breman)曾与慈善机构 Diakonia 合作做过一项实验,他们邀请了两组捐款人,并且请求第一组捐款人在当月开始增加捐款额度,而请求第二组捐款人在两个月后增加捐款额度。结果是,第二组中愿意增加捐款额度的人比第一组多出三分之一,而且哪怕他们有权随时取消增加的捐款额,他们还是会在平均长达 7 年的时间里保持着高捐款额。
看起来,大多数人宁愿多花点钱,都懒得去特意取消包月服务。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厂商愿意用慷慨的价格卖给你连续包月服务——他们都吃准了大家的懒惰。
站在商业运营的角度上,无论是“游戏通行证”、“先抽奖后付款”还是“连续包月”,都是能够增加公司利润的好办法,把任何人放在运营方的位置上,他们都可能想出同样的办法;只是不能忽视,这样的好主意都是建立在利用玩家心理漏洞的前提上的。
心理弱点来自哪里?
也许,你足够冷静和理智,上面的套路都很难骗到你,但这些套路已经广泛蔓延开来这个事实至少足以说明,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份理智。越是擅长利用人性弱点的厂商,在市场上就会表现得越好。新古典经济学模型中那种拥有“超凡理性”、在任何情境下都能计算出最佳行动方案的个人,从一开始就不曾存在。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人会这么不理性,人心会有这么多弱点,就像一个古老的操作系统一样充斥着可供“黑客”们利用的漏洞?
这点可能要归咎于我们的祖先。认知人类学家丹·斯伯贝尔(Dan Sperber)和劳伦斯·赫西菲尔德(Lawrence Hirschfeld)提出过“模块性”的概念,所谓的“模块”,是指动物大脑中用来应对特定刺激的程序。比如说,很多人一看见广东的大蟑螂就会感到害怕,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中有探测和回避有害昆虫的模块。
然而,针对特定刺激而“设计”的模块时常被其他刺激所触发,正如帮助我们回避蟑螂的模块,有可能让我们在看见长得像蟑螂的白云机场航站楼时也感到害怕。
而且,其他刺激的强度甚至可能超过原初刺激,一个案例是,孵蛋的鹅会懂得将滚出窝的蛋滚回窝里,因为它内置了“如果有一个像蛋的东西在旁边,我就要将它滚回窝里”的模块。然而如果你在它的蛋旁边放一个网球,它会更倾向于滚网球而不是蛋,毕竟网球比蛋长得更像蛋。同理,人们进化出喜欢甜味的本能可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寻找水果,但今天的我们会喜欢奶茶更胜于水果,因为奶茶含有的糖分更多。
在这里,商家们设计出来的套路就像是那一个网球,能够“劫持”那些原本有利于我们生存的模块。
以“抽奖”为例,它可能是最悠久也最好用的套路之一。要知道,追求冒险和不确定性原本很有可能是一种有益于生存的天赋。这点并不难理解:一个敢于去尝试,并且在功亏一篑之后还能重新打起精神继续冒险的人,自然有能力找到更多的资源,并且增加自己后代的数量,从而让热衷不确定性的基因分布得更广。
通行证|我们的互联网,正在被打造成“上瘾机器”
文章插图
收集盲盒有它本身的乐趣,但随机性带来的刺激感同样不容忽视
只不过到了现代,这种本能很快就被利用来开发出了盲盒、手游抽卡和 Roguelike 游戏,对随机性的热衷不再能够增加生存概率,反倒是成为了沉迷之源。
在知乎上有一个著名的问答是这样的:
问:为什么我的男朋友整天只顾着打游戏不理我?
答:每款游戏都是成百上千个工作人员用上各种理论和好几年的时间仔细设计出来的,你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的魅力能跟游戏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