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我们的互联网,正在被打造成“上瘾机器”( 四 )


换句话说,游戏正是许多人花费心血,专门针对人的心理弱点设计出来的程序。不过,这只是一个中立的事实,更重要的是,你在用什么方式看待这一事实:你既可以夸赞游戏是带来无数快乐的幸福之源,也可以斥责它们是腐蚀人心的“电子鸦片”。似乎不存在一种原则,可以事先判定哪一边的观点是正确的。
那么,我们应该监管吗?
意识到人类不理性的存在,也就是意识到监管的必要性。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固然是创新之源,但它同时也会推动企业一再降低自己的行为底线,如果缺乏监管,就难免有一些企业会选择对社会整体而言弊大于利的旁门左道来获取利润。
最应该监管的,自然是那些“信息型欺骗”的伎俩。只有禁绝了信息型欺骗,消费者才能在中立的环境下确定自己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政府部门有必要实施打击虚假广告、限制成瘾性物品、要求抽奖活动标示中奖率等举措。
典型的欺骗性 app 开屏广告
但对于“心理型欺骗”,应不应该监管、怎么监管,就是另一个更棘手的问题了。要知道在大多数“心理型欺骗”案例中,“犯错”的都是消费者自己——健身房没有拒绝会员进入,视频网站也没有禁止会员取消自动续费,相反它们甚至提供了更加优惠的价格。真正让用户吃亏的,是他们自己的惰性。而商家唯一做的事情,不过是从统计数据里知道了这部分“懒人”的比例。
显然,是否需要管理“心理型欺骗”,取决于你对人类理性程度的认识。如果你相信人都是绝对理性、全知全能的完人,能够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那自然就不需要监管了;相反,如果你觉得人都是绝对盲从的小白鼠,会被最简单的骗局耍得团团转,那么政府就很有必要充当家长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生活经验表明,我们的理性程度很可能介乎两个极端之间,因此我们有理由选择一个折中的观点以及混合的策略。但具体来说,要怎么混合、是监管多一点还是自由多一点,这些问题都不可能得到一劳永逸的答案,而只能在实践中探索。
但在监管的同时,我们还不能忽视一个风险,那就是监管本身也有可能成为问题,尤其是家长式管理在对人群进行划分的问题上常常会显得过于粗糙。
通行证|我们的互联网,正在被打造成“上瘾机器”
文章插图
比如,我们原则上可以认同未成年人的自制力相对较弱,但同样明显的是,未成年人里有很多足够理智的个体,而成年人里也有很多自制力不佳的人。要是只按照前面的认识,以 18 岁为界一刀切地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那就相当于剥夺了那部分能够自控的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同时又没能拯救那些自制力不佳的成年人。
再说了,为了那些不够“理性”的人的利益,我们也许有理由用强制性手段阻止他们“自由”地上当,但缺少了这种做蠢事的自由,他们的生活在某种重要的意义上总是残缺的,因为他们会处在不情不愿的状态之中。无论外界的干涉有多么正当的理由,在衡量生活的价值时,某人自己是否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依然是一个有分量的标准。
【 通行证|我们的互联网,正在被打造成“上瘾机器”】如果真要当一个家长,那也应该去当一个好家长。想要真正监管好“心理型欺骗”,我们需要的,必然是比“一刀切”更细致的方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