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2021年12月4日,是第八个国家宪法日。宪法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明确规定了,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202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第一条中规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12月2日,正义网邀请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办公室检察官助理邱智毅、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助理王晓秋,开讲第25期检察官公开课,和大家聊一聊日常生活中信息安全那些事儿。
个人信息包括哪些?
哪些是敏感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其实就是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通过它能识别到具体的某个人。”邱智毅介绍,个人信息所包含的信息类型很广泛,而个人信息保护法则单独定义了“敏感个人信息”,把敏感个人信息和非敏感个人信息进行了一定的区分。
王晓秋补充说明,个人信息保护法将敏感个人信息分为三类:
一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人格尊严受到侵害的个人信息。例如,若是艾滋病患者的病情被泄露,患者可能会受到他人的歧视,进而影响其正常生活。
二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个人信息。例如,当我们的行踪信息被不法分子掌握,就可能危及到个人的人身安全。
三是,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未成年人尤其是儿童,由于年龄小、阅历浅、自我意识薄弱等原因,其个人信息权益更容易受到外界侵害。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列入敏感个人信息范畴,让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获得了强化保护。
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的?
王晓秋介绍,一些人在网上发布生活动态时,忘记将姓名、身份证号码、二维码等信息进行模糊处理,那么这些公开了的个人信息,可能会被他人获取和不当利用。邱智毅还提到,大家在连接公共场所的无线网络时,有些无线网络的安全防护功能薄弱,不法分子可以轻松破解这些无线网络的设备,从而获取我们的个人信息。此外,使用安全性能较差的App或小程序、随意丢弃的快递单或购物小票等,都是我们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
二人表示,除了个人操作不当导致的信息泄露,信息处理者违法违规处理也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App大数据杀熟
【手机“窃听”、App“偷隐私”?给个人信息“加把锁”】法院:退一赔三
二人在直播间分享了一个“大数据杀熟”的热点案例:
胡女士是某平台的钻石贵宾客户,享受8.5折优惠价。2020年7月,胡女士通过某App订购了某酒店的一间豪华湖景大床房,支付了价款2889元。但在离开酒店时,胡女士发现酒店的实际挂牌价仅为1377.63元。胡女士与平台沟通,平台的答复为其是平台方,并不是涉案订单的合同相对方,仅退还了胡女士部分差价。
胡女士以上海某商务有限公司采集其个人非必要信息,进行“大数据杀熟”等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其退一赔三,并要求该App为其增加不同意“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时仍可继续使用的选项,以避免被采集个人信息和数据。
法院审理后认为,某App作为中介平台对标的实际价值有如实报告义务,但是却没有向用户如实报告。某向原告承诺钻石贵宾享有优惠价,但却没有价格监管措施,向原告展现了一个溢价100%的失实价格,没有履行享有优惠价的承诺。而且,某在处理原告投诉的时候是告知原告无法退全部差价的理由,经调查也与事实不符,存在欺骗。故认定被告存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和欺骗行为,支持原告退一赔三。
推荐阅读
- 阿里巴巴|马云“接班人”是啥来头第一天上任,阿里巴巴损失517亿!
- 电商|俞敏洪或要“转型”?在电商平台做起直播带货,是有何打算?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低俗词汇|B站发布“低俗词汇谐音梗”治理公告,多次违规将被封号
- 工地|“小马云”已不火,如今“工地马云”火了,网友:确定不是本人?
- 景气度|2022,七“贱”下天山
- 手机银行|漫谈金融产品数据可视化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网易养不起“考拉”,阿里拼多多急剁手,网友丁磊全职养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