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脱单盲盒成赚钱新项目 有对象的店员也来当托儿凑数( 二 )


在一项调查中,超过20万人将单身的原因归结于“社交圈小”“忙于工作”“经济条件”。如何脱单成为一项广泛的社会议题,与注重门当户对的相亲相比,脱单盲盒增加了一层浪漫的奇幻色彩,“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花钱抽完盲盒后,真实的体验到底怎样?在淘宝一家销量1000+的“月老办事处”店铺中,采访人员看到,消费者给出的评价并不高。
“不建议买,店家拿同一个微信让几千人加,连有对象的店员也来当托儿凑数。”
“买微信号都是打包购买,加我的都是一次性买几十个微信号的人,比现实中还不靠谱。”
“买完之后就上当,加到了微商和机器人,找店主退款反被嘲笑:一元钱也好意思退?”
……
为了验证真实性,采访人员在某脱单盲盒小程序上支付了2元“闪存纸条”,填写个人信息登记。随后,又支付了2元“抽取纸条”,随即匹配出一名女性微信号,但当采访人员准备添加时,发现该号码根本不存在。
与事前的推测完全相同,采访人员花费4元后,不仅没有等来“有缘人”,还亲手将个人真实信息泄露,直接“开”出了一堆惊吓——几天内就收到了十几条短信,大多涉及商业推广,不乏借款、色情服务等违法内容。
现实往往千疮百孔,恋爱盲盒营造的浪漫邂逅,背后隐藏了诸多风险。恋爱盲盒没有任何准入门槛,随时随地可以加入“赛道”,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反之,靠着“拆盲盒遇见有缘人”的噱头,商家以极低廉的价格获得了大批量的个人隐私信息。特别是在网络平台,个人信息如果被不法商家泄露、挪用,消费者容易被人利用,甚至被骗财骗色、掉入诈骗陷阱,危害不容小觑。
有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恋爱盲盒背后的商家,实际上都含有处理个人信息的性质。尽管是在消费者自愿的情况下收集个人信息,但个人信息处理不仅包括收集,还包括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
在今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对其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负责,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所处理的个人信息的安全,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没有文化基因的盲盒,更像是割韭菜”
细究起来,盲盒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承载的文化产品消费,二者的结合能够展现出巨大的文化能量。如曲高和寡的文物,通过考古盲盒实现文化传承的创新。年轻人体验了考古工作者的艰辛与惊喜,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自身对考古文博领域的兴趣,传递出厚重的文化价值,这样的盲盒“开”得很值。
从同样的层面上看,恋爱盲盒没有任何文化基因,只是在互换联系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盒”的外壳。本质上,它是一种社交方式,简单粗暴的玩法,在短时间内满足了个人娱乐消费需求。“盒子”作为中介,让大量的个人信息实现了快速流通,付费即可获得陌生男女的联系方式,为大众精心打造了一个“窥探与被窥探”的世界。
另一方面,消费者从恋爱盲盒中获得的正向消费体验微乎其微,多数被商家割了韭菜。学者范尔特认为:“消费既不是消耗与使用物品的过程,也不是经济活动循环的终点,而是一个产生体验与想象的过程。”抽取恋爱盲盒之前,消费者往往会有“转角遇到爱”的期待,即便他们没有对恋爱盲盒抱太大期望,仅仅是出于好奇心或者单身群体的焦虑。
但现实中恋爱盲盒体验却是一地鸡毛,“一人加多个好友碰瓷”“微商机器人”“付钱匹配了假的微信号”等情况层出不穷。满满套路不仅让“开”盲盒的新鲜感荡然无存,消费者还极有可能陷入一段危险关系中。最后,受伤的只有消费者,对商家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