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盲盒产生的风险远远大于“找到有缘人”的概率。爱情没有捷径,没有几个人能通过一元小纸条收获爱情。仅凭一个联系方式就能“窥探”他人生活、寻求一段高质量的亲密关系,类似的故事既不真实也不可靠。
如此看来,“万物皆可盲盒”何尝不是一种悖论?盲盒作为一种新的消费体验和销售模式,无疑具有市场合理性,像IP手办、考古盲盒、图书盲盒等具有文化创意的产品形式有益于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但随着盲盒内容的延伸,许多泥沙污秽也掺杂而来,恋爱盲盒只是一个微小侧面。它的野蛮生长给市场提了个醒:盲盒文化应该鼓励正向的功能,挖掘文化和情感价值,不能为任何群体的利欲熏心背锅。(大众日报客户端采访人员 朱子钰 报道)
【 大众日报|脱单盲盒成赚钱新项目 有对象的店员也来当托儿凑数】[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编辑:古德]
推荐阅读
-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一元就能“脱单”?“脱单盲盒”火了!韭菜真的好割吗?
- 买卖交易|“脱单盲盒”不是监管盲区
- 便利店|一元一个脱单盲盒,"线上月老"是门赚钱的好生意吗?
- 不良倾向|省主要媒体刊发《坚决防止六种不良倾向 践行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评论文章
- 单盲盒|买了29.9元的脱单盲盒,就能遇见真爱?
- “脱单盲盒”火了 你想要的爱情成了别人的“商机”
- 新策|脱单便利店、桃花盲盒...年轻人为获“爱情密码”频出“新策”
- 盲盒|把个人信息装入“脱单盲盒”拆出的不是爱情而是风险
- 微信号|媒体:需防“脱单盲盒”泄露个人隐私
- 脱单|部分电商平台屏蔽脱单盲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