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管理层面的原因分析
管理层面的原因分析,在上图中就找不到相关的转换关系了。
如果上图中的四步翻译转换是下层基础,那么管理层面的原因分析就是要找到保证这些基础的上层建筑方面的原因了。
管理层面的原因,就是要找到于前三个层面的原因相关的:
- 流程、制度是否未策划或策划不完善;
- 质量工具、质量方法是否被应用,是否被正确地应用;
- 部门和岗位职责是否明确,清晰,有无交叉和重叠;
- 人力资源、物的资源是否配备到位;
- 人员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 执行力是否足够,激励绩效和执行性的管控是否方法合适
例如螺纹密封问题,由于产品设计人员不了解紧固螺纹和密封螺纹的差别,产品设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不足;企业未建立起典型密封结构的设计指南。
产品缩孔问题,企业在项目阶段未开展产品设计的工艺性分析,未能识别出热结的影响;
铸造过程设计和模具开发阶段未使用模流分析等模拟计算验证手段来分析识别铸造冷却过程中的疏松等风险。
凸轮轴振纹问题,产品设计人员经验不足,未识别出对凸轮轴振纹的要求;工艺设计人员开展PFMEA分析过程中未能识别高速旋转件(砂轮)的动平衡要求;
未能识别出磨床主轴跳动和主轴间隙的要求,工艺设计人员能力不足;PFMEA采用头脑风暴法和经验积累方法,未使用功能树分析和质量功能展开来支持PFMEA,方法不够好,需要提高。
06
四层分析法的优点
由以上结合实际案例的讲述,大家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四个层面的分析,就是把5why的方法具体化套路化了。而且比5why更明确,更细化。
利用原因分析的四个层面的指导思想,就更容易帮助普通工程师在质量分析中做到深入分析系统性原因了。
一个点上的产品质量问题,如果按照四个层面的原因分析的方法,就可以找到某些管理方面的问题。
在线上甚至面上做改进,就可以避免以后一系列的相似的问题,就可以逐步把企业的整体质量体系建设逐步完善起来了。
所以我在工作中更喜欢强调四个层面的原因分析,而不太喜欢讲5why。
【 动平衡|你还在用5why吗?对不起,5why已经落伍了。【标杆精益】】

文章插图
07
殊途同归
因为我看到不同的企业同样的质量工具在实践应用时会存在很多的差异。德系企业、美系企业、日系企业的质量体系要求在总体上其实是相通的,大的思路是一样的。
但在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上、在一些质量工具应用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的差别。
例如德系企业的FMEA和美系企业的FMEA在做法就有所不同;日系企业的QFD到了欧美后就得到了简化和改良;
美系企业的SPC和德系的SPC的也有很大的差别。各门各派武功不同,往往殊途同归。
当然最关键的是,无论黑猫还是白猫,还是看你是否能抓到老鼠。
因而在我看来,质量工具是活的东西。我也常常喜欢干些质量工具的创新和改良的活。
目前我也有了很多这收获和心得,在一些企业中我已经把我的创新加以了运用,也得到了很好的反馈。
08
创新者的挑战
但也常常受到这样的挑战:“有哪家企业这样用过吗?”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言外之意,只有被国外企业用过的东西才能算好东西,你玩创新你算老几?
推荐阅读
- 黑客|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19岁黑客远程破解逾25台特斯拉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产品|又一行业曝光,90%是假货,曾被央视“点名”,你还在购买吗?
- 价格战|快递集体"春节不打烊",究竟是反内卷还是内卷加剧?
- 周边|晚了!这些冬奥周边已被抢断货,还能如何下手?
- 快递柜|最高罚3万,新“快递管理办法”实施是机遇还是挑战?
- 微信|微信状态还能这么玩?自动加上“监控”,好友吓坏了
- 大型超市|大型超市靠什么赚钱?很多人以为只靠卖货,其实还有2个隐藏途径
- 网易云音乐|「年度报告」刷屏,大数据真能代表你?
- 买家|网购到底有多不靠谱?看完网友分享的这10张照片让你知晓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