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储位之争 历史上康熙皇帝是死于非命吗?( 二 )


朝中大臣齐保胤禩为太子时,便已使康熙怀疑胤禩为谋位而在朝臣中拉帮结派,收买人心,阴谋夺嫡,因而在心中已将他排除在外 。现在,胤禔又以张明德之说保荐胤禩,更使康熙认为自己的怀疑是正确的 。他借机指斥胤禩妄蓄大志,阴谋夺嫡;命将张明德凌迟处死;命将胤禩锁拿交议政王大臣处理 。明确排除了胤禩当太子的可能性 。
【康熙晚年储位之争 历史上康熙皇帝是死于非命吗?】康熙废太子,本来是想解决储君与皇权不相容的矛盾,但未料想引起了诸皇子之间更尖锐的争夺,尤为严重的是外戚、贵族、都卷了进来;如果再不迅速立太子,斗争就不会停息,会愈演愈烈 。可是,对太子的人选,康熙当时还没有看上任何人 。胤禔、胤禩钻营储位,康熙已将他们排除在外;其他人,谁也难服众望压住其他皇子 。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康熙只好重新考虑胤礽,认为当时废掉太子是太仓促了,胤礽毕竟已经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父子之间知之甚深,别人也说不出什么来 。所以在废掉太子仅两个月之后,康熙便放了胤礽,令他改恶从善,闭门思过,要多读圣贤之书,修身养性,成为一个贤明的人,并特别强调不许对揭发他的人打击报复 。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距废太子时间仅半年,康熙一方面觉得胤礽有了悔过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想断了诸子争立的念头,于是再次下诏将胤礽重立为太子,结束了第一次储位危机 。
可是,胤礽的复立并没有平息诸皇子之间的争斗,也没有消除太子与父皇之间的矛盾 。胤礽复位后尽管康熙对他百般容忍,尽量满足他,希望他改过自新 。可是,他照旧收集党羽,招兵买马,迅速纠合了一批亲信大臣,如步兵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刑部尚书齐世武等;他仍旧不听父皇之教,不尊奉父皇,甚至大摆太子派头,一切仪制服用全与皇帝相较;他含财好色的脾性也丝毫未变,稍有不满,便责打诬告地方官员 。这种状况使朝野上下的人们都意识到,胤礽的太子之位是不可能长久的了 。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眼见胤礽不可能改过自新、而且羽翼日益丰满的康熙,认识到胤礽终属朽木不可雕之人,于是采取断然措施,再一次下诏说胤礽“行为乖戾”、“大失人心”,废掉了他的太子之位,将其永远禁锢在咸安宫里 。康熙还下令逮捕太子党人,将托合齐焚尸扬灰,将耿额、齐世武等人锁拿审问 。康熙还明确宣布,因为没有合适的太子人选,勉强立了反而会引起争斗,所以不再立太子;本朝向无立太子的惯例,不立亦不为过 。
此后,康熙不再允许朝臣议论立储之事,始终对此事搁置不提 。看来,遍读史书的康熙虽然对历史上残酷的皇位之争洞若观火,但是,手心手背都是肉,诸多皇子中究竟谁堪担当大任,谁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骨肉相残的惨剧,康熙也始终未能找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
二.康熙心目中的继承人是谁?
康熙皇帝于康熙五十一年第二次废太子胤礽之后,深感围绕立储问题的明争暗斗,已使皇子们之间形同水火,积怨很深,无论再立哪个皇子为皇太子,都会遭到落选者的反对 。他认识到,只有挑选或培养一个具有较高威信,能够令人信服的皇太子,才不致在继位后引起政治局势的长期剧烈的动荡 。为此,康熙对大臣宣布:“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致贻累于尔诸臣也 。”
康熙是清代诸帝中子女最多的一位,总共有55个儿女,其中男儿35人,除夭折早亡者外,成年皇子有20人 。皇长子允禔(雍正即位后,诸兄弟名字的“胤”均避讳改为“允”)因夺嫡活动猖狂露骨,甚至请求由他诛杀废太子允礽,被康熙斥为“凶顽愚昧”,“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兄弟至情”,宣布其为“乱臣贼子”,命人“严加看守” 。皇三子允祉虽然经常代替父皇主持一些祭祀活动和处理某些政事,但威信并不高 。皇八子允禩本来是有希望的,但他大肆笼络人心,结党谋位的活动最终使他失去了康熙的信任 。剩下的皇子中,最有希望的就是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允禵了 。由于康熙至死也未再立皇太子,所以人们对康熙心目中的继承人究竟是胤禛还还是允禵有非常对立的两种意见 。
主张“允禵说”的人认为,康熙晚年最中意的是允禵 。
允禵与胤禛虽为同母所生,但他却与允禩情投意合 。当康熙四十七年康熙以允禩夺嫡而锁拿时,允禵豁出命去保他,说“八阿哥无此心”,气得康熙拿佩刀欲杀允禵 。但康熙在处分允禩时,却把上三旗所分给允禩的佐领,全部转赐给允禵,使之成为在第一次废太子事件中得益最多的诸皇子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