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储位之争 历史上康熙皇帝是死于非命吗?( 三 )


康熙五十七年十月,康熙任命允禵为抚远大将军,总领西北各路大军,征伐新疆策妄阿拉布坦和西藏策零敦多卜,这是关系到扭转西线战局和清朝安危的重任,惟有最受信任的人才有资格出任此任 。从废太子允礽也密谋托人保举他出任此职,可以充分反映出大将军一职在当时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皇子们都十分重视此职 。然而,大任却落在了允禵肩上,包括胤禛在内的其他皇子都落选了,这可以说是康熙就皇位继承问题所作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暗示 。
允禵承康熙之命出任大将军,宗人府立碑颂其功德,而康熙并不以颂扬为主 。这说明康熙对其有立储之意,宗室也已固信他将继承皇位 。第二年,康熙又亲口对他的部属们说:“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 。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务,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 。”足以看出他对允禵的赏识和信任 。有人对允禵出任大将军给予了更高的评价,说出征前仪式庄严隆重,非同一般,生杀予夺之权集于一身,亦为清代所绝无仅有,可见康熙当时心目中继位人已非其莫属 。
有人分析说,西北之役是关系到中国半壁江山谁属和清朝安危的重大问题,因而康熙必须认真对待,选择他所最信任、最有能力的人充当大将军 。对允禵的任命是为了提高其威信,为其得以建功立业创造机会,使群臣倾心悦服,从而水到渠成地成为皇位继承人 。这是康熙以新的方式选择、培养皇太子的决定性环节,这也正是康熙不顾自己年近古稀而让允禵在西陲主持军务达四年之久的真实原因 。在康熙五十九年八月,在清军的两路夹击下,准噶尔军败逃,六世达赖喇嘛抵达拉萨,举行“坐床”大典,清朝在政治、军事方面获得了重大胜利 。允禵作为统帅,建立了出色的功勋,在清朝统治集团内的威信迅速提高,实现了康熙派他远征西北的目的 。
反对“允禵说”的人也不否认,允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说明他逐步为康熙所钟爱;但他只是康熙选择皇太子的候选人之一,而不是已被选定的皇太子 。有人更进一步提出质疑,康熙当时已年老多病,如果一心要立允禵,让他领导出征以提高威望,那么多少立点功劳,即在西藏建功后就应该返京了,何以让他长期滞留在外?有人进一步分析说,康熙遣允禵西征,是老皇帝为调虎离山,削弱允禩集团势力而下的一着妙棋 。
主张“胤禛说”者认为,胤禛素为康熙所钟爱,8岁时就随父出塞北巡,10岁出猎为贝子,32岁又由多罗贝勒晋封为和硕雍亲王,此后在诸皇子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先后22次参与祭祀活动,次数之多,居众皇子之冠 。康熙还屡次让他参与政务,掌管国家军政、钱粮大权,赐予他圆明园和狮子园,并常去他的花园内游玩,这是对他的特殊恩遇 。
康熙未年,诸皇子露骨地展开了争夺储权的斗争,而胤禛却表面上有尽量置身于外,无疑就避开了和康熙的冲突以及与诸兄弟的火并,背后却不露身色地培植自己的势力,还博得了父皇的欢心 。
有人说,康熙十分喜爱胤禛之子弘历,称赞弘历生母是“有福之人” 。由此可见,胤禛颇得其父好感,屡加任用,是未来的皇太子候选人之一 。有人在此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康熙对胤禛曾多次予以好评,将他视为能对付允禩、允禵一伙并克服皇家分裂的惟一力量,并且预言弘历“福将过予”,这是帝位将传至弘历的明白表示 。这种种迹象表明,胤禛正是康熙所满意的继位人 。
否定“胤禛说”者认为,康熙生前对胤禛并没有特殊好感,所以当隆科多告诉他传位遗诏时,胤禛竟“闻之惊恸,昏仆于地”,没有一点黄袍加身的思想准备 。虽然在第一次废太子后康熙对胤禛表示了一定程度的信任,但从胤禛于康熙四十六年一度与允禵一起被圈禁的事件来看,康熙已看破了他的严重两面派作风,因而始终不曾考虑他为皇位继承人 。
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究竟是谁?有人说是允禵,有人说是胤禛,由于康熙生前一直未有明确表示,恐怕他也一直在犹豫之中吧 。但是,倘若胤禛是正常继位,而不是传言中的非正常继位,那么,康熙一直让允禵居于距北京有近一个月路程的西北前线,就只能说明他无意传位于允禵了 。
三.雍正“夺嫡篡位”当上皇帝吗?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在畅春园驾崩 。康熙第四子、雍亲王胤禛继承皇位,即雍正皇帝 。但是,自雍正当上皇帝的第一天起,他的继位合法性就遇到了挑战 。关于他改诏篡位的传说,几百年来,人人乐道,代代袭衍,不但屡见于野史记载,而且在民间口头、文艺创作中广为流传,甚至正统的史家持此观点者也不鲜寡,以致连影响极广的权威工具书《辞海》在“胤禛”条中,也将此作为附释 。那么,雍正真是“夺嫡篡位”当上皇帝的吗?

推荐阅读